【原书卷十四·一〇〇】
仁和高氏女,与其邻何某私通。女已许配某家,迎娶有日,乃诱何外出,而自悬于梁。何归,见之大恸,即以其绳自缢。两家父母恶其子女之不肖,不肯收殓。邑宰唐公柘田,风雅士也,为捐赀买棺而双瘗之;作四六判词,哀其越礼之无知,取其从一之可悯。城中绅士,均为赋诗。余按此题着笔,褒贬两难。独女弟子孙云鹤诗最佳。词曰:“由来情种是情痴,匪石坚心两不移。倘使化鱼应比目,就令成树也连枝。红绡已结千秋恨,青史难教后代知。赖有神君解怜惜,为营鸳冢播风诗。”后四句,八面俱到,尤为得体。钱谢葊枚,玙沙方伯第五子也,亦有句云:“解识巫山云雨意,始知唐勒是骚人。”亦佳。
唐仁植,字柘田,江南江都人。官仁和县令。
孙云鹤,公元1790年前后在世。字兰友,又字仙品,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四川观察使孙春岩之次女,县丞金玮室。自幼聪慧,工诗词,善骈体文。与其姊孙云凤(字碧梧,颇具诗名)同为随园女弟子。著有《听雨楼词》两卷,另有《春草间房》和《侣松轩》两部诗集。
匪石,匪,副词,不,非。非石,不象石头那样可以转动。形容坚定不移。《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比目,指比目鱼。比目鱼最早记载于《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比目鱼,即鲽鱼。相传此鱼只生一目,须两两相并方能游行,故人称之为“比目鱼”。中国古代传说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说一左一右排列的眼睛,代表着雌鱼和雄鱼。它们成双成对地排列游泳,雌雄二鱼的眼睛各观察一侧的动静,象征着和睦恩爱。所以,后来就有了“凤凰双栖比目鱼”这种说法。
鸳鸯冢,恋人死后合葬的坟墓。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桥西录》:“(周叔球)年不逾三十,恋一女妓,钟情而死,时比之鸳鸯塚云。”
风诗,也叫国风。“风”的意思是民间曲调,“风诗”就是各地的民歌。由于风诗中的大部分篇幅是描写男女爱情的,故作者借用风诗一词来比喻唐县令的善行引来的文人赋诗。
钱枚,(1761年—1803年),字枚叔,一字实庭,号谢葊,浙江仁和人。嘉庆进士,官吏部文选司主事。好读书,少时尝手抄汉书一遍,以纵酒成疾卒。工词,以清丽称。著有《心斋草堂集》、《微波亭词》、《斋心草堂诗钞》传于世。
钱琦,(1709年-1790年),字相人,一字湘纯,号屿沙、述堂,晚号耕石老人。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河南道御史、江苏按察使、福建布政使。
唐勒,(约前290年—约前223年),生卒年均不详,战国时期楚国人,和宋玉、景差同时,其文采过人,善辞赋,与宋、景二人齐名。《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屈原即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未见作品传世。近年出土竹简有唐勒字样,不能确定是其作品。
【闲言碎语】
一对自由恋爱的痴情男女,殉情自尽了。然而,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清代社会,这是一桩丑闻,双方家长都认为败坏门风,不肯收殓下葬。好在县令唐仁植天性仁慈风雅,自己出资买棺造冢,将一对钟情男女合葬在一起,圆了他们“生同衾死同穴”的浪漫之梦。
唐县令写文评价他们的私情殉情之举,“哀其越礼之无知,取其从一之可悯。”按照封建礼法来评价,这件事既违反礼教,但又有符合礼教之处。骂也不是,赞也不是。袁枚也觉得“褒贬两难”。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袁枚女弟子孙凤鹤给出了答案。前四句,“由来情种是情痴,匪石坚心两不移。倘使化鱼应比目,就令成树也连枝。”用比目鱼、连理枝歌颂了二人的坚贞爱情,后四句则话锋一转,“红绡已结千秋恨,青史难教后代知。”二人未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私定终身,虽然从一而终的殉情之举成为千古绝唱,但毕竟有违礼制,不能载入方志青史留名。“赖有神君解怜惜,为营鸳冢播风诗。”幸亏有了唐县令这样的君子理解并怜惜你们的一片真情,为你们营造了鸳鸯冢,还邀文人雅士赋诗以传播颂扬你们的爱情故事。袁枚称赞该诗后四句,“八面俱到,尤为得体。”赞叹情之坚贞,叹息礼之不容,称颂县令风雅,欣慰风流永存。方方面面都说到了,的确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