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精神疾病
第一节:精神疾病的产生
当今社会越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心理学认为所有的情绪反应都是由于心理造成的,也就是由于思想造成的,可什么样的思想造成了抑郁情绪的爆发呢?至今心理学也没有对抑郁症产生的原因有一个科学的解释。
目前精神疾病最严重的就是精神分裂症,其次还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妄想症等等,其实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由于头脑中的信念冲突造成的,精神疾病的不同仅仅是信念冲突的强度不同。
我们每天都处在情绪的影响之下,有些情绪是可以找到外在因素的,而有的时候莫名的就会产生情绪的变化。因此如果说我们对自身有哪些需要调整和改变的地方,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是自己的性格需要改变,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意,而实际上性格就是一个相对固化的情绪状态,也就等于说,所有的人都对自己的情绪变化不满意。
人总是矛盾的,我们首先不满的是情绪的起伏变化,当情绪过于激烈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冲突和愤怒,当情绪过于沉重的时候,又会产生抑郁和低落,我们都不喜欢大幅度的情绪变化,同时我们也不喜欢相对稳定的情绪。当我们不喜欢自己性格的时候,其实性格的本身就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因为我们就处在情绪的推动当中,情绪就是能量,就是我们产生各种行为的动力,因此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存在情绪状态,即使是睡眠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有情绪,只不过由于没有了情绪的变化,我们就感受不到情绪的存在,当我们不喜欢性格的时候,性格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这样我们就陷入到一种矛盾当中,我们既不喜欢情绪的变化,同时也不喜欢稳定的情绪状态,情绪不变化我们不喜欢,性格情绪变化了,我们不不喜欢变化后产生的行为,其实这就等于说我们根本就不喜欢情绪。
情绪有很多种,快乐、幸福、忧郁、悔恨、焦虑、痛苦等等,我们总是可以把情绪进行非常详细的划分,可实际上我们对情绪划分的越细致,就意味着我们对情绪不了解,因为情绪的变化只有强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等级。
情绪就就来自于我们的信念。
自然界的动物当遇到天敌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恐惧,这就是一种本能反应,同时这种反应也会带来强大的行动力,可以让它快速的奔跑。如果处在与自然融合的状态,即使恐惧产生了,也不会产生对恐惧的排斥。而实际上人类与自然一直处在一个分离的状态当中,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头脑中总会有一个第三者在说三道四,在进行评判和分析,这就是分离状态的典型特征。因此在分离状态下当恐惧发生之后,如果我们不想让恐惧再次发生,就会建立期待和理想,并做出各种计划和准备,这时我们就会将恐惧的能量转化成一种对理想的信念,我们越是相信我们做的准备能够实现,我们就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快乐,可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那些准备是否可以帮助我们抵御恐惧,但我们依然在准备的过程中通过对未来的想象而获得快乐,同样的道理,当恐惧再次发生之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对过去计划的总结产生悔恨,可实际上,现实中的恐惧已经结束了,但我们依然可以沉浸在对过去的悔恨过程当中。也就是说,所谓的分离状态就是我们呈现在想象当中,并将恐惧转化成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比如悔恨、快乐、忧郁等等。
对于融合状态的生命来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情绪状态,因为没有了快乐,也就没有了痛苦,恐惧只是能量积蓄中的一种紧张状态,是为了推动和增强行动力而存在的。我们越需要行动力,我们欲望越强烈,积蓄的能量就越强烈,只不过在融合状态中所有的能量都会与现实相联系,只有现实发生了相关的事件,身体才会产生相应的能量储备。可在分离状态下,有很多能量的积蓄并不是与现实有关联,而是与我们的头脑思考有关联。问我们是回过去还是计划未来,其原动力就是恐惧,我们恐惧未来的各种可能,不断的去通过总结来计划未来,因此无论是悔恨还是对未来的畅想其基本的动力都是来自于恐惧。
应该说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来自于分裂状态中的情绪反应,无论是焦虑、抑郁还是强迫、妄想都是在某一类情绪的推动下而产生的,都是对某种情绪的一种感受和反应。
分离状态中头脑永远无法与现实相联系,因此头脑的思考方向只有过去或者未来,当我们过多的将思考的念头停留在过去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抑郁和强迫的情绪状态,当我们将思考的念头停留在未来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焦虑和妄想的状态。
我们存在于三种信念状态当中,本性的信念是我们的本能,也是我们既无力逃避也无法思考的,因为在本性的推动下,我们的任何思考都毫无意义,甚至可以说我们的所有思考只能沿着本性推动的方向来进行,而另外两种信念则跟社会和个人有关联。社会集体信念就是一种伪装,也是为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信念的总体方向就是为了构建美好的未来,就要不断的总结过去来计划未来,这是头脑思维当中的基本特点。因此越是符合社会标准的人,越是对社会的规则强烈依赖的人,其社会集体的信念就会越强大,头脑中对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思考也越多。
虽然每个人都活在独特的自我当中,可以社会的标准来说,社会就是一个集体是要有统一一致的标准的,因此社会集体信念的基本标准就是以价值来衡量的,而其基本价值与社会体制有直接的关系。对计划经济状态其价值是由国家来明确制定的,很显然这并不符合人的竞争本性,也不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则,毕竟整个自然界都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因此只有符合这种运动和变化的本质,这种社会体制才可以真正持久和稳定,因此目前的社会体制基本都处在市场经济状态,就是要基本符合竞争与淘汰的自然规则,因此其基本社会价值观是处在不断变化当中的。
而具体的社会价值非常复杂,是以各种商品价格、各种娱乐消水平以及货币的价值体现出来的,同时社会中不同的人对生活以及个人品质的不同追求,也形成了不同的消费群体以及相关的消费阶层,这种阶层就成为了社会中的阶级。虽然社会努力的在试图消除这种阶级之间巨大的差别,可实际上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国家以及所有的社会制度,都无法制约这种阶级之间越来越巨大的差距。
所有的不同阶层展现出来的就是不同的价值观,如果细致划分,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够按顺序排列,每一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只不过我们按照粗略的划分,会把价值观比较接近的人划分在一类的阶层里,因此,整个社会才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区分,比如农村与城市,打工者与管理者,贫穷者与中产阶级,富豪与权贵等等。
社会的阶层和等级在整个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是处在不断的巩固和扩大过程中的,已经成为了社会集体的信念,因此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些阶级的存在,同时也努力的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阶层。这就很容易建立个人的期待和理想,因为所有的人,其基本理想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观,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社会上的等级和阶层。因为无论是教育还是文化,无论是社会的舆论还是社会的现实,都会以各种角度,让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接受这种阶层,同时也不断的试图提升自己的阶层。
很显然这与自由、独立、平等的理念是完全违背的,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自然规则本身就是自由、独立和平等的,那么这种人为建立的社会等级早就应该被自然规则所淘汰。计划经济的本身就是试图尝试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可实际上很快就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因此人类社会所呈现出来的阶级和等级的本身并不是与自然规则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更大的问题是各个阶级之间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我们在自然环境当中就是能看到等级的存在,只不过由于等级之间有局限的存在,因此没有任何生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越过那些等级。比如任何一个动物和植物都有它的天敌,同时它也是其他动物和植物的天地这种相互的生态链条是自然形成的,依靠任何生命的独自努力都无法超越这种自然的约束和局限,因此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都是接受这种生存状态的,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融合状态。当人类努力稳定这种人为建立的等级的时候,就必然会出现不断尝试打破自身等级的情况,也就是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超越自身所处的等级,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所有的等级都是人类自身区分的,同样的物种,不同的等级必然会制造出相互的冲突和矛盾,因此阶级斗争最终的结果就是等级之间的斗争,也就是不同价值观群体的人相互的斗争。
我们头脑中的冲突主要因为信念而产生,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观,同时也有与其相应的社会集体价值观,因此头脑中的冲突既发生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不吻合的状态当中,也发生在不同的社会集体价值观之间的状态当中。
应该说我们所有的社会角色都与价值观有关联,我们所有的行为也都与价值观有关联。
我们的价值观就形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角度,虽然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相同的城市当中,可实际上,由于每一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因此相类似价值观的人会生活在相同的环境当中。这就如同在国外经常有中国城一样,在很多城市当中,相同价值观的人会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因为所有的价值观都是信念,都是相互的信任形成的,它与真正的现实毫无关联,比如我们获取任何一种食物都跟金钱毫无关系,都跟我们个人的劳动付出有关系,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金钱只是在衡量劳动付出的一种标准,因此金钱的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任何一个等价值的金钱就意味着相同的付出,可实际上由于社会处在不同阶级当中,每一个阶级获得金钱所付出的能量和方式都不同,因此金钱的这种衡量劳动付出的标准早就不准确了,我们残留的仅仅是对金钱的一种信仰。
比如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想获得同样的金钱,需要付出非常巨大的体力劳动,而一个生活在富裕阶层的人想获得金钱,仅仅需要说几句话或有个简单的想法,很显然这是由于整个社会不同的阶级以及不同的价值观所形成的。不同的社会阶层其基本的价值观不同,相互的信念也不同,信念的不同就会造成交流沟通的障碍,因此人们才会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吻合的环境中生存,这也等于说明所有的价值观仅仅是一种信念,在具有相同信念的情况下,相互之间才能产生相对和谐关系,才能产生相互良好的沟通。
我们所有的期望和努力都是希望提升我们的阶级,任何一个阶层的变化都是价值观的调整和变化,而实际上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的价值观就已经决定了我们的付出与收获是对等的。因此虽然我们对自身的生活并不满意,可实际上我们任何一个人当下的生活状态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当我们希望改变社会阶层的时候,首先需要调整的是价值观,可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打破现有的生活平衡状态,因此所有的改变制造了生活的混乱,同时也消耗了我们巨大的能量。
比如一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他付出的辛苦劳动与他的收获是对等的,可他希望能够收获更多,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因此他来到城市当中。他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城市的物价会更高,消费水平会更高,而他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就意味着它改变了所处的社会阶层,而衡量他是否摆脱了原有的价值观,就是他能够接受城市的物价水平开始的。也就是当有一天他不认为城市的消费水平更高的时候,就等于他已经开始融入到城市当中了。他为了获得这种价值观的调整,就必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适应城市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不断的努力工作来提升自己的收入,以此来应对城市中更高的消费水平。而当他有一天能够完全融入到城市当中的时候,就等于他的付出和收入已经开始相对平衡和稳定了。这就是一个打破原有决策建立和融入新角色的过程,也是一个调整改变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状态都是平衡的,真正的差别在于所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能量是不同的,农村生活简单辛苦,同时精神压力没有那么大,而城市生活紧张忙碌,精神压力会很大,因此表面看城市生活的收入更高,可实际上承受的精神压力会更大。
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一种生活,只要在稳定状态,都说明是相对平衡的,也就是付出和收获之间是对等的,我们往往会认为更高阶层会获得的更多,付出的更少,因此我们才会产生不断改变和调整自己阶层的愿望和行为,这也就是目前整个社会的状态。
整个社会是处在人与人的关系当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决定了所处阶层的稳定性。有些人生来就已经具有了相应的社会关系,他们本身就处在那个阶层当中,因此他既不用承担很多精神的压力,也不用付出很多的努力,就可以自然获得相应的资源以及相符合的价值观。对于不断试图改变自己阶层的人来说,即使依靠他们的努力进入到新的阶层,可由于没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他们需要大量的不断付出精力,才能够维持在相应阶层的稳定性。在表面看他与同阶层的其他人都处在相同的价值观以及生活状态中,可实际上他们正处在更大能量的消耗状态,也就是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才能获得现有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当能量的付出处在不平衡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一些特有的情绪,比如在能量过度释放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焦虑和恐惧在能量过度释放殆尽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抑郁和痛苦,当能量无法支撑我们维持在相应价值观以及社会阶层的时候,努力的维持自己的价值观就会呈现强迫状态,没有能量来维持,让自己沉浸在想象当中的时候就是妄想。
因此所有的精神疾病产生的原因都是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有关系,个人的价值观越高也就是对自我的评估越高,就越容易呈现出妄想的状态来;自我所处的社会阶层越高,维持社会阶层付出的能量就越多,就越容易出现焦虑的状态;当自身的能量无力维持社会阶层,也就是自身的能力无力维持现有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的,在努力挣扎的过程中就会呈现强迫状态。而当自身的能力无法维持现有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也就是当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面临生活的窘迫,甚至遇到了很多现实打击的时候,就面临抑郁和恐惧的状态。
所有的情绪状态本身都是一种能量付出所形成的感受,积蓄大量能量就意味着我们生机勃勃充满期望,释放能量的过程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快乐和满足,释放能量很多却没有获得理想中的收获就会产生焦虑,能量损失殆尽,依然强制释放能量就会产生强迫,当完全失去能量的推动,整个的生活阶层,生活状态以及个人的价值观,都在现实的打击下跌落下来就是抑郁。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目前的情绪状态来了解自身所处的生活状态,任何精神疾病都是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观以及改变生活环境来获得改善甚至解决的,因为精神疾病本身并不存在,仅仅是我们情绪与现实之间流动所形成的感受。而且所有的情绪状态都是处在不断变化当中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是鲜活的任何能量的流动都会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可以快速释放,也需要时间积蓄,因此任何精神疾病只要通过时间修整都可以获得痊愈。只不过精神疾病痊愈的快慢与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有直接的关系。
个人价值观越高的人,就越需要付出巨大的能量来维系那种价值观,而且个人价值观跟个人的理想期望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一定要记住,个人的任何感受都是要处在叠加状态的,本数是通过对比呈现出来的,我们的所有快乐都是来自于感受叠加才会获得,任何稳定的情绪都会失去感受,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快乐,就需要不断的建立更大的期望,获得更大的满足才能得到更多的快乐。因此个人价值观与个人的感受有直接的关联,也与个人的理想和期望有关,我们个人的理想和期望永远处在不满足的状态,这是因为,只要我们想要追求快乐,我们就不断要提高自己的理想和期望,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满足感。而我们的理想和期望往往不会考虑个人自身的能力,因此理想和期望越多,对于生活的品质要求越高,尤其是越追求快乐幸福的人,往往他的个人价值观会远远高于自身的能力。而自身的能力就是个人能量付出的基本状态,当个人价值观远远高于自身能力的时候,他们就很容易对自己所处的现实不满,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衡量自己目前的心态来了解自身的价值观,如果我们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就说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与我们的实际能力是相符合的,如果我们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就说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高于我们自身的能力,我们对生活越是不满足,就越说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越高。而生活记忆包括了我们现有的社会阶层和个人收入,也包括了我们的婚姻、家庭、工作等所有方面。
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与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关,对于经常受到关注和赞扬的人往往个人价值观就容易公告,因为我们的个人价值观不仅仅包括我们自身的能力,同时也包括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家一定记住,所有的自我价值观都是在社会集体信念基础上叠加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个人价值观原本是要与社会集体价值相吻合的,只不过由于这会存在了阶级和等级,同时我们希望提升和改变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阶层,因此我们产生了改变的愿望,产生了理想和期望,当我们相信那些理想和期望是可以实现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活在现实当中,而是活在了信任当中,我们的理想和期望就是我们的自我价值观,我们的理想越高,我们的自我价值评估也越高。而社会集体价值本身就是我们现有的基本生活状态,我们在社会中获得生活的资源,无论社会是否公平,我们所有的收入和付出都是与相应所处的阶层相吻合的,也就是说虽然不同的阶层付出和收获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在相同阶层内收获和付出的状态依然是平衡的。
因此在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相互比较相互羡慕也是一种常态。越高阶层的人虽然他们用很少的付出就获得更多的收获,可实际上他们要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精神压力的本身也是一种付出。因为我们社会存在劳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分,我们都认为脑力劳动不是巨大付出,可实际上脑力劳动承受的是精神上巨大的压力,巨大的收获就需要巨大的付出,只不过很多付出不一定是体力付出的方式,而脑力劳动的付出既不会被其他人观察到,最重要的是脑力付出会承受各种情绪和精神上的压力,这是其他人看不到的,因此对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容易得抑郁状态的,而对于越高层的人,越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就越容易进入精神疾病状态。
也就是说所有的精神疾病就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超负荷运行形成的后果,而身体的疾病则是所有体力劳动的人超负荷运行形成的后果。精神疾病就是我们过度依赖大脑,而大脑过度运行之后所形成的问题,头脑中的各种冲突原则上就是智力上的冲突,我们越依赖于头脑的思考,越依赖于通过智力来获得财富,就越容易进入到精神疾病状态当中,精神疾病与身体疾病是同样的运行方式,只是我们过度消耗身体能量之后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消耗体能呈现的是身体的疾病状态,而消耗了精神力量,所呈现出来的就是精神疾病状态。可无论是哪一种疾病,其最终的目标都是死亡,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我们就等于是死亡的倒计时,而过度的辛苦和劳碌,就会让死亡提前显现出来,因此所有的疾病仅仅是一种警报和信号,都是对我们现有状态的一种提示,也等同于是一种死亡的信息。无论是身体的疾病还是精神疾病,都是我们在不断努力的求生当中,不断的挣扎当中,慢慢走向死亡的。只不过身体的疾病是可以通过外在的医疗行为进行各种各样的调整,而整个的挣扎过程也极容易被其他人感知到观察到。而精神疾病的调整完全在自己的头脑当中,很难获得他人的帮助,而于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处在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当今的整个社会集体信念就是建立在群体关系当中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依赖性,都希望在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获得他人的帮助,可实际上那些得了精神疾病的人,却无法获得他人的帮助,甚至目前的医疗手段也十分有限,因此他们得病之后的治疗过程充满着挣扎和恐惧,充满着痛苦和无助,而最终也很容易造成大量的死亡,甚至死亡率远远超过身体疾病。
这一点并不难理解,身体疾病造成死亡的群体当中,绝大部分人都是退化性疾病造成的,也就是当我们到一定年龄的时候,由于身体器官的衰竭造成了自然死亡,除了退化性疾病造成死亡以外,绝大部分身体疾病都是由于我们过度的使用了身体造成的,而这个过程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且身体也会不断的发出警报。当然也存在其他疾病快速致死的情况,比如艾滋病病毒以感染以及癌症等。可相比来讲,精神类疾病最终造成了死亡往往都是自杀,而且自杀的比例非常高,只不过由于人类社会长期处在贫困状态,并且人类社会进入到高度依赖智力的时代并不长,因此目前的精神类疾病患者的人数并不是非常高。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智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精神类疾病就会呈现快速爆发的情况,未来精神类疾病的死亡率一定会远超身体疾病的死亡率。
应该说所有的人类都或多或少的处在精神疾病的状态,我们的城市化就造成了这会阶层巨大的差异,也无形中强化了社会集体信念对我们的影响。同时由于同时由于科学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因此我们从小的生存环境就处在一个相对优越的状态当中。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关注我们的自身价值观与实际能力是否匹配,更多的是帮助我们建立远超实际能力的理想和期望,这些理想和期望就是要让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阶层,根本目的就等于是让我们接受了社会阶层的存在。而我们的理想期望越高,我们对那些理想和期望的信念越强烈,我们的个人价值观也就越高,可实际上对于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不存在价值的问题,他们最大的价值就是个人的爱好以及与现实生活的接触。因此那些社会底层的孩子,那些具有很好的行动能力的孩子,那些并不是完整的接受了学校教育的孩子,往往个人的价值观会更低一些,这些孩子恰恰由于个人价值观更低,理想和期望的目标没有那么高就不会承受个人信念与社会集体信念之间巨大的冲击,在进入社会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疾病状态就没有那么鲜明。
相比较来讲,男孩子更具有强大的行动力,他们从小就具有独立的个性和叛逆精神,因此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有限的。他们喜欢探索,自然了解科学,因此更容易接受一些自然规则和科学规律,同时在青春期过后,在性的方面,男性呈现的是主动攻击的性格,因此这些男孩子要不断努力的去满足女孩的需求,才可以获得性伴侣,他们也需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去适应现实,因此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往往与社会集体价值观相吻合,头脑中信念的冲突就没有那么强大,就更不容易呈现出明显的抑郁焦虑状态。只不过随着现代生活的富足以及教育环境的变化,现在的男孩子性格越来越呈现女性化特征,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所处的环境造成的。越是优越的环境越是缺少竞争力的环境,就越容易提升自我的价值观,而自我价值观在外在就会体现出个人的细腻和品质来也就是女性化特征。因此现代教育之下,许多的男孩子都会呈现出女孩的特征来,而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后,就会呈现出各种抑郁和焦虑的精神状态来。
对于女孩来说,因为性格的因素从小就比较敏感,比较懂事,听话,因此她们更容易受到教育的影响,她们也更容易沉浸在头脑的想象和当中。她们很少会对自然和科学感兴趣,她们更感兴趣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近距离的生活状态,这是因为女性的性格和生理特点决定的。
男性的能量当中更多的是身体能量,而女性的能量当中更多的是精神能量。青春期过后,男性会分泌雄性激素,而雄性激素支撑的就是巨大的行动力,因此在激素的推动下男性就会不断的通过各种行动与现实接触。女性本身并不分泌雌性激素,她们是将身体分泌的雄性激素转化成了雌性激素,因此她们一部分能量就消耗在了体内的转化当中,同时有限的雌性激素更容易提升她们的敏感度,也就是精神的反应,因此女性本身感觉就更敏感,更细腻。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感觉当中,我们都相信感觉是真实的,感觉吸引力的人都会更关注与外在关系的距离,因为只有更近的距离,才会产生更细腻的感受。这就是男人和女人在外在行为和关注方向上的不同,同时也影响了相互的个人价值观。
我们的个人价值观是没有标准的,都是我们对自我的评估,可当我们与社会集体相互联系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调整自我的价值观与社会集体的价值相吻合,否则我们就无法在社会中获得应有的资源,也无法达到我们想要获得的目标。因此越是融入到社会当中的人,他的自我价值观与社会集体的价值观就越容易吻合,而越是活在自我感受当中的人,就越不容易关注社会集体规则,同时个人的价值观就会更高。这与每个人的外在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很多看似高冷、品质甚至生活低调的人,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谦和温婉容让的性格,他们虽然表面上表现出来的非常低调,可实际上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反而更高,这是因为个人的价值观越高,他们就越不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互动。因为所谓的现实生活就是以其个人实际能力相关联的生活环境,当他们的个人价值观更高的时候他们的个人标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完全不吻合的,他们很难与其所处环境中的人建立相互的信任和信念,因此才会在外表上表现出冷静优雅的姿态来。
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的个人价值观与我们的实际能力相吻合的时候,我们才会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才能更融入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当我们的个人价值观远超我们个人能力的时候,我们与现在所处的环境就会产生冲突,就会产生各种不满,同时也会与所处环境的其他人产生各种障碍。
当前很多大龄的女性都处在未婚的状态,可实际上并不是他们不想寻找婚姻伴侣,而是由于她们的个人价值观超越了她们个人的实际能力,同时她们的实际能力就决定了她们所处的生存环境,也决定了她们能够沟通和交流的异性伴侣。因此以她们的个人价值观,就无法与那些同处相同环境的异性进行交流,就很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种孤立的状态当中。以她们个人的价值观标准,她们所寻找的异性会远远高于她们所处的阶层,可问题是那些异性是否能够接受比自己阶层低很多的女性呢?
高阶层的人,他们自己也是不断的在提升自己的阶层,当然也可以接受更低阶层的人,只不过,他们更愿意与那些个人自我价值观与其个人能力完全匹配的人相交流。
没有人喜欢寻找已经呈现出各种精神疾病状态的人,同时各种呈现精神疾病状态的人也会自我封闭,因为他们无法融入当前的所处的阶层,同时他们也无法进入他们理想中的阶层,他们处在阶层的夹缝当中。这些人不仅会呈现出各种情绪的剧烈变化,同时大部分人会更信念他们的自我价值观,也就是他们明明没有能力,依然相信自己很有价值,他们很难获得满足,也很难拥有快乐。
当我们在社会中谈论感激和孝顺的时候,我们所有的表面行为都跟自我的价值观有关联。因为自我价值观就是一种自我的障碍,也是自我的理想和希望,就是自我的化身,自我价值观越高的人自我的欲望就越强烈,自我的本身就是一种完全固化的存在状态,自我越强烈,对自己的信任就越强烈,就越不容易适应周围的环境,这样的后果往往就等同于自我封闭。
我们所有的情绪反应来自于感受,而感受是对比才会呈现出来的。影响我们感受的往往就是我们的自我价值观,当我们的自我价值观很高的时候,我们想要获得满足感都是要超越自我价值观才能获得的。
比如如果我们想转让身边的一个物件的时候,我们总有一个具体价值的评估,可如果我们的自我价值观比较高,我们就会把自己的东西评估价格很高。只有当出售物品的价格高于自我评估的时候,我们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感,可如果我们评估的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值,我们的这一件物件就无法卖掉。我们不仅无法获得快乐,往往会由于受到现实的阻碍而感受到沮丧、痛苦和忧郁。
可如果我们的借自我价值观评估很低,我们对身边的物件评估的价格很低,我们以更高的价格销售的时候,我们不仅很快乐很高兴,往往我们也会产生一种感激,这就是感激产生的原因。我们所有的情感反应都跟我们的感受有关,而所有的感受又跟自我的价值观有关,我们的自我价值越高,我们的自我价值越高,于社会集体价值,我们就越容易呈现出低情绪的状态,而我们的自我价值低于社会集体价值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呈现高情绪的状态。因此越是社会底层的人生活就越快乐,因为处在社会底层,他们的自我价值会很低,因此他们更容易获得快乐,同时他们也更容易表现出所谓人性正向的一面,更具有爱心,更容易感激,更容易获得满足感,更容易有孝心。
而在社会中越是处在高位置的阶层,自我的价值观就越高,就越不容易获得满足感,因此他们的情绪状态往往是处在更低能量的状态,就更容易处在抑郁焦虑沉重的状态当中,同时他们也很难表现出爱心、感激和满足。也就是说我们所强调的道德品质根本不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的,而是我们所处的自我价值观来决定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恩恩负义的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任何处在事业低谷的人,处在自我价值观更低的人都会表现出良好的自我修养和社会道德。只要他们的事业发展更高,他们所处的阶层更高,他的自我价值观就会更高,这是他们的自我修养和社会道德就都不见了,也就会表现出忘恩负义的行为。
因此更高阶层的人也具有向更低阶层的人产生关系的愿望,只不过那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控制欲,他们更想寻找完全接受自己层次,完全处在低价值观的人,因为只有低价值观的人才会展现出臣服和崇拜的状态,他们可以通过与低层次低价值观的人的沟通,获得良好的自我尊严和满足感。只不过所有人的价值都会在环境的变化上发生改变,这就是人类的基本特征,所有的生命都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因此当环境改变之后,人的自我价值观就会发生变化,我们对任何人的帮助,对任何人的控制,对任何人的管理,只要让这些人发生的环境的变化,他们的情绪和感受就会发生变化,这是必然结果。
因此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忘恩负义的人,也并不存在恩将仇报的人,只是由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的信念和行为,所有的人都是同样的情况,只要环境改变了,人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而一切的状态都是由于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的。
个人价值观就是自我完全具备,所有自我的特征并不存在于现实当中,就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愿望,因此个人价值观只要与现实相互碰撞,就会在现实中产生冲突。
而实际上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现实当中,只要我们还想活着我们就必须要服从现实通过现实来获取我们生存的资源。因此无论我们个人价值观是高是低,我们根本不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调整,因为自然就会帮助我们进行调整,现实生活通过各种阻碍就在有意识的调整我们的个人价值观。
因此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各种情绪状态,呈现各种疾病的时候,就等于是现实,通过各种显化的状态来提醒我们重新调整个人价值观,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当我们呈现精神疾病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进行重新的定位和选择,我们既不需要通过医疗手段来帮助我们,同时我们也根本没有必要与那些内心的情绪进行冲击和挣扎,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要与现实获得和解。所有处在精神疾病状态中的人,只要展开行动,只要与现实接触,让自己处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中,精神疾病就会不治而愈。
可实际上由于每一个人在面对情绪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反应不同,每一个人从小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同,产生了对信念不同的认知,因此才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精神疾病。
而我们的自我价值观与现实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现实在阻碍我们的行为,要么我们的理想没有获得实现,要么我们现有的阶层或者是某些与自我有关的利益面临失去,甚至已经失去,这时自我遭受打击,就必然会出现孤独和恐惧的状态,过程中也必然会寻找各种关系,努力改变结果,进行各种挣扎。在我们经过各种方式都无法改变结果的时候,就会呈现出相应的情绪状态来。
比如当我们失去某种工作、某种社会地位或者一些财富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到抑郁当中,抑郁的状态本身就是被原有阶层抛弃,我们却无法接受,现有的状态才会呈现出抑郁情绪,抑郁的基本特征就是失眠、失去行动力以及沉重恐惧的情绪状态。失去行动力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并不接受现有的环境造成的。比如当一个人失去了工作之后,新的工作与原有的工作有很大的差别,他不接受新的工作,是因为他试图按照原来的标准来衡量现有的工作,因此才会产生各种不满。实际上新的工作就是对他现有能力和基本状态的真实体现它只要接受现有的状态,行动力就可以展开,而没有行动力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根本不接受现有的状态,他不断试图挣扎的就是想要努力回归到原有的状态中,可实际上他由于在原有的状态中已经将能量消耗殆尽,他根本就没有能量让自己恢复到原有的状态当中。
所有的精神疾病都会呈现出失眠的状态,而且首先是由失眠之后逐渐扩大才会发现自己得了精神疾病,这是因为失眠的本身就是头脑中念头相互撞击,信念相互碰撞造成的。对于一个处在失眠状态中的人,很难意识到是因为头脑中的不同信念冲突造成失眠的,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在应该睡眠的时候却神采奕奕,根本无法进入到睡眠状态,即使进入到睡眠状态,也无法让自己的头脑沉静下来。这是由于我们身体的运作本身包含两种能量,一种是身体的肌肉能量,另一种是身体的精神能量,当我们高度依赖于思考的时候,我们身体会呈现低运行状态,将更多的能量转化成精神能量,也就是说我们依赖于思考和智力,我们身体就会将更多的雄性激素转化成雌性激素。雌性激素的增加会造成神经的紧张和敏感,同时长期的思考就会形成雌性激素损耗的惯性,因此在睡眠的时候,身体依然还在不断的转化着各种雌性激素,造成精神紧张,自然也就无法入睡。
我们的身体需要睡眠的更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身体需要补充能量。无论是雄性激素还是雌性激素,都是由于能量运行而产生的,因此当我们通过白天的一些活动消耗了大量能量之后,就很容易产生困顿的状态。可如果我们并没有通过身体的行动消耗大量能量,而是通过我们的思考消耗能量,就会造成我们能量在身体中积蓄,同时身体会转化更多的雌性激素来帮助我们维持思考状态,这就造成了失眠。在自然状态下偶尔的失眠对于身体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既然是失眠就证明身体并不缺少能量,可我们的自我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怀疑,当连续失眠形成我们的怀疑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焦虑情绪,也就是在睡眠之前就进行了各种计划,产生这些计划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自身的不信任,对失眠的恐惧,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焦虑状态。而焦虑状态本身又促进了身体对雌性激素的转化,此刻身体就处在了超负荷运行的状态,只不过是把更多的能量都投入到了精神状态当中,而越是敏感,对周围的环境反应就越强烈,因此就更不容易进入到睡眠当中。然后在第二天继续制定更详细的计划,同时产生更强烈的焦虑,身体也会激发出更多的激素来维持这些情绪和思考,于是会遇到更强烈的失眠。以此类推就会形成长期的无法深度睡眠的状态,这并不等于说身体并不缺能量,身体极度缺少能量,因此会严重影响日常活动,让人失去行动能力,同时白天也处在困顿的状态当中。这时人的头脑一片混沌,往往会无法分清白天和晚间到底有什么差别,甚至可以说白天的状态和晚间睡眠的状态几乎是一样的,都是处在半清醒的状态当中。这是所有精神类疾病的先兆,最终呈现出哪种精神疾病状态往往是跟人的性格以及环境有关的。
而这种状态最多的就会呈现出抑郁症的状态,失眠失去行动率以及整个情绪处于抑郁状态,很显然这是一个能量需要继续补充的过程,也是一个调整自我价值观,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对于那些喜欢回忆,恐惧未来的人就极容易呈现出焦虑的状态来,也就是焦虑症。当然还有另外一类人就是完全放弃与现实的连接,让自己沉浸在想象当中,很显然这是一种逃避,但同时也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我们只要专注在任何一件事物上,就可以让感觉淡化,精神类疾病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注意力无法集中。不是有一些平时就喜欢幻想的人极容易让自己沉浸在幻想当中以此形成注意力转移,减弱情绪对自己的影响。他们就必须在想象当中构建一个虚拟的现实想象,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已经获得了实现,并且不断的丰富,虚拟的想象,他们的想象越丰富,想象产生的快乐感越强烈,就能够有效的减少抑郁情绪对他们的影响,因此他们沉浸到妄想的状态当中。很显然这种状态持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是精神分裂症,因为所有精神疾病最严重的状态就是精神分裂,也就是完全忽略现实存在,完全忽略社会集体的信任标准,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自我价值的信念标准当中,精神分裂的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他们的信任标准与整个人类社会的信任标准不同,因此社会无法产生相互的交融,与社会中的人也无法相互沟通和理解。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所有的精神分裂也等同于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只是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与我们相差太远,相互之间完全无法信任和理解。
精神类疾病之所以产生巨大的痛苦,同时造成更高的死亡率,就是由于人类是处在群体生活当中,我们既需要通过社会获得自己的生存资源,同时也要在社会群体中获得相应的尊严,我们既需要获得生理上的满足,也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精神疾病的基本特征往往就造成了与社会群体隔绝的状态,这种状态往往都是个人的感受和体验,甚至周围的人都没有感受到,可进入到精神疾病状态的人,却能够明显的感受到与周围的人产生了巨大的隔阂。尤其是那些自我价值观越高的人,他们对自我的信念越强烈,当自我信念被打破的时候,这等于他们在高空跌落下来。而且他们的自我价值观越高,他们所出的位置也就越高,向下跌落的就越很极容易在跌落的过程中,突破了第二层信念,也就是社会集体信念一直跌下去,而当社会集体信念被突破之后就极容易产生与整个社会和其他人之间的隔阂,这种隔阂往往需要非常长的时间重新建立,而很多在精神疾病状态中的人,由于失去了行动力,很难与现实更多的接触,尤其在失眠以及情绪的影响下,又感受到了与现实社会的巨大隔阂,因此他们往往会产生自我隔离的状态,他们会远离其他人群,与其他人断绝相互的沟通和联系,使他们的精神疾病状态会更加持续,变得更加严重,最终会让他们失去活着的勇气。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由于疾病的折磨,可实际上,我们所有的生命本身都无法逃避死亡,从出生那一天死亡就是倒忌时,之所以我们不肯面对死亡,就是由于我们整个社会集体在崇尚生命力,所有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关系都是一种理想和期望,而这些理想和期望永远逃避死亡。因此只要我们保有着周围的各种亲密关系,我们就很少会思考死亡,只有当周围的关系断绝之后,我们才会考虑到死亡。而对于自我隔绝的人就更是如此,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所感受到的就是与整个社会与周围所有的人彻底隔绝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产生的原因就是由于信念的崩溃。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的失败,失败之后都会产生抑郁的情绪,只不过很少有人会真正进入到彻底的抑郁状态,这是由于当我们遇到失败的时候,我们的社会集体信念并没有跌破,我们依然相信人生,依然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我们的个人理想和希望受到的挫折,也就是说我们在现实的接触当中,自我价值观与现实产生了碰撞,因此产生了抑郁的情绪,只要我们接受现实,调整自我价值观,抑郁状态就可以解脱。可对于位置越高的人,自我价值观越高的人,在遇到巨大的碰撞之后,极容易造成一连串的跌破,不仅跌破了自我的价值观,同时也跌破了社会集体的信念,这是他们就不会与整个社会的信念产生认同感,这才是让他们持久的沉浸在抑郁状态中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自我价值观并不真实,往往是周围的环境形成的,比如一个漂亮的女孩,如果周围人一直在赞扬他的时候,他就很容易形成更高的自我价值观。在高价值观的状态下,他们就极容易对现有的生活环境挑三拣四,产生各种不满,其实不仅是漂亮的女孩,一个单位的领导或者是优越的家庭都可以人为营造一种对它宽松有利的生存环境,因此他们的自我价值观是站立在一种平台之上的,比如一个单位的领导,他的自我价值观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单位给予他的管理权限作为平台。当他没有了权利的时候,他的自我价值观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价值就会跌落,换句话说就是很多人在没有平台支撑的情况下,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甚至是一个连工作都找不到的人,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些人遇到了平台崩溃的情况,就意味着他们从很高的价值观彻底跌落下来,极容易在这个跌落的过程中穿透社会信念,也就是说很多平台本身就是社会信念给予的,当平台失去支撑的时候,就等于是社会集体信念产生了漏洞,让他们一直掉下去。而在具体的生活当中,所谓的社会集体信念就是我们建立的与周围一切的依赖和关系,当这些依赖和关系产生问题的时候,就会让我们质疑社会信念,只不过由于我们没有那么高的自我价值,同时我们也很难遇到巨大的社会信念的崩溃,我们所遇到的诸如亲人叛离,朋友无助等社会信念都是巨大社会信念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因此既不会造成社会现在的崩溃,同时也不会产生巨大的恐惧状态,我们最多也就是在遇到失败的时候,产生的一些失望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很快随着社会信念的完善,就会在情绪状态当中解脱出来。而对于那些长期处在状态而无法解脱的人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放弃原有的自我价值观,回归到真实的自我价值上,同时也需要重塑社会信念,这是一个巨大的而漫长的工程,是需要通过漫长的自我价值观的调节以及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来慢慢摆脱的。同时处在高自我价值观的人往往由于对环境的挑剔,使他们固化了自我状态,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失去了适应现有环境的能力,因此他们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会非常漫长。而那些经过多年努力成功摆脱抑郁情绪的人,也随时存在抑郁症的复发,因为大部分人并不是重新建立了社会集体信念才摆脱抑郁状态的,他们仅仅是稍稍降低了一些自我的价值观,同时让自己沉浸在自我的想象状态当中,并建立了全新的理想和期望,由此暂时的摆脱了抑郁状态。可如果他们的理想和期望在现实中依然受到撞击和阻碍,他们会快速的跌回抑郁状态当中,因为他们的自我价值观并没有降低到与自我的能力相吻合,相对比较高的自我价值观就会让他们继续生活在某种想象的品质和状态当中,让他们依然挑剔周围的环境,只不过他没有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期望和理想,并且经过自身的挣扎和努力开始在现实进行对理想的塑造。可如果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产生撞击,他们依然会快速的跌回抑郁的状态中,因为他们的高价值观就决定了他们依然患得患失,只有当自我价值与自身能力完全匹配的时候,才可以安心,才可以不忧虑未来也不悔恨过去,才可以让自己踏踏实实的安睡。而患得患失就说明自己的能力与自己的获得是不匹配的,因此他们才担心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