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吐槽,说换季整理衣柜,挑出一大堆旧衣服,丢掉可惜,送人又不好意思。
她妈妈感叹,如果是50年前,这些旧衣服能救好多人的急。
其实,每个中年人,都在娃娃时代,穿过哥哥姐姐或街坊邻居给的旧衣服。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自卑。
穿别人不要的旧衣服,有时会陷入自卑和性别错位。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摆脱低配的人生标签。
01
穿别人的旧衣服,会扭曲消费观
罗拉在家排行老三,直到生下老四弟弟,妈妈才封肚。因为超生,家里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三个女孩只有大姐才有新衣服穿,妈妈为了让衣服能多穿几年,还特意买大一号的。
大姐穿两年后传给二姐,轮到罗拉穿时大概是第五年了。
直到上高中,罗拉还在穿大姐五年前的旧衣服。
罗拉很讨厌别人对她穿的衣服指指点点,更讨厌听同学们谈论与衣服相关的话题。
虽然那时的十八线小镇每年衣服款式变化不大,但眼瞅着同学们穿当季的新衣服,罗拉还是会感到自卑。
直到罗拉上了大学,手上有了可自由支配的生活费后,才省吃俭用买一些属于自己的新衣服。
大学毕业进入职场的罗拉,只要有同学聚会,就会戏精上身。
为博同学眼球,她必定去买一些同学们买不起的衣服,从来不重样。
后来,柜子里的衣服越来越多,有的衣服也只穿一次,就扔那儿不要了。
这种入不敷出、报复性的买买买,其实就是一种补偿心理。
罗拉补偿的是小时候未被满足的新衣服需求。
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补偿,就成了过度补偿。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
“自卑是对现状的不满足,是对更高状态的追求。”
过度自卑就会产生无意识的,难以自控的自卑情结。
在自卑情结的驱使下,就会在人前显得比别人更优越,以扭转别人对自己的固有看法。
这时的自卑就演变成了自负。
武志红老师曾说:
“每天都有出风头的欲望、过度表现自我的人,最终都会感到过度疲劳。”
矫枉过正的过度补偿,掩盖的是极度自卑,随之而来的是透支后的一地鸡毛。
这种内心膨胀的伪装,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内耗。
其实自信不一定得靠衣服来支撑。
学会接纳过去,与自卑的自己和解,坦然接受自己,才能重塑精神格局。
02
穿别人的旧衣服,会委曲求全
小静从小就没见过爸爸。
为了赚钱养家,妈妈去沿海城市打工,把小静寄养在亲戚家。
一开始小静住外婆家,捡舅家表姐的旧衣服穿。
后来,外婆去世,妈妈就把她寄养到大姨家,穿了很多姨妈家表哥的旧衣服。
因为在一个地方总不能住太久,小静到哪上学都是班上那个“新来的女孩”,加上穿衣与大家格格不入,同学们总会排斥她。
虽然亲戚们非常关爱小静,不愁吃穿。
可随着年龄渐长,寄人篱下的小静变得越来越自闭。
收入稳定之后,妈妈把小静接到身边,总会用买新衣服的方式来补偿小静。
小静却跟妈妈说,穿校服就好。
可明明同学们都只穿自己的衣服,校服只是偶尔披一下装装样子。
小静的懂事让妈妈很欣慰。
其实妈妈不知道,花钱买新衣服并没有让小静开心,反倒让她惴惴不安,产生了罪恶感。
因为小静不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
长年穿旧衣服和寄人篱下的生活,导致了小静的低配得感。
低配得感使得成年后的小静不懂得拒绝别人,不好意思提要求,不敢向所爱的人表白,也不敢争取跟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更不敢提升职加薪……
还舍不得买自己喜欢的衣服,永远只买那些过季打折最便宜的。
这种低配得感,使得小静在感情里也活成了小透明,屡被分手。
把自己陷入不值得被善待的恶性循环之中。
永远不要以委曲求全的方式去获得感情,因为低到尘埃的感情难以长久。
别小看穿别人旧衣服这件小事,很有可能影响一个人将来的处世观。
让自己活得开心,无条件地爱自己,才是这辈子最值得的事。
要学会取悦自己,在能力范围内给自己买真心喜欢的东西。
要学会告诉自己“我有能力,我有资格,我值得更好的”。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只有自己觉得自己值得,别人才会认为你值得被爱!
只有强大的内聚性自我和高配得感,才会与世界的美好,环环相扣。
03
穿别人的旧衣服,会让性别错位
知乎上有个叫琦琦的女孩,讲述了自己和哥哥小时候穿旧衣服的故事。
上小学时,妈妈为了方便打理,给琦琦剪了短发。
又为了省钱,妈妈从不给琦琦买新衣服,穿的都是哥哥不要的旧衣服。
所以,琦琦经常被同学和老师误认为是男孩。
妈妈经常对琦琦说:
“你看这多好的衣服。”
然后,把一些缝缝补补的旧衣服,往琦琦身上套。
最让琦琦难堪的是,哥哥比自己大7岁,衣服又大又旧,还让她穿。为此,她常被同学们取笑。
有一次,同学看见琦琦衣服上歪七扭八缝着的线头说:
“你家很穷吗?”
琦琦委屈地说,那时的自己不自卑是不可能的,即便过了将近20年,依旧很自卑。
好在,琦琦妈妈对哥哥也是一视同仁,不重男轻女。
琦琦的哥哥,也是不情愿地套着表哥表姐的旧衣服长大的。
搞笑的是,琦琦哥哥小时候长得秀气,再加上时不时穿着表姐的旧衣服,经常被认为是女孩。
这件事,让哥哥耿耿于怀了30多年。
这对可怜的兄妹互求心理阴影面积的画面,让人哭笑不得。
长大后,琦琦的穿衣风格一直偏中性,从中学起,就被同学戏称琦哥。
被人贴上这样的标签,叛逆期的琦琦越发特立独行。
直到现在,28岁的琦琦还一直保持着中性装扮。
对于恋爱结婚,还从来没有考虑过。
别小看穿异性的旧衣服,可能会影响成年后的婚恋观。
琦琦说,至今妈妈还会把哥哥家的旧衣服拿去送亲戚,还唠叨亲戚一点不领情。
对于原生家庭的影响,蔡康永曾说:
“算了,别以为你能改变父母。”
有时父母的观念很难改变,做为儿女的只能做好自己的课题。
学会接纳我们无法改变的父母,也是与自己和解的一部分。
接纳的背后是理解,理解的背后是和解,和解的背后是重新开始一段人生。
每一个自我放弃的孩子,都能从他的原生家庭里找到答案。
他们不愿意活成别人的影子,却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自己最不愿意变成的那部分人。
04
穿别人的旧衣服,会自暴自弃
同事的初中同学Alice,家境一般,平时穿衣着装非常朴素。
自从表姐送一些旧衣服给她,就成了品牌控。
Alice的表姐在广州做跨境电商,经常去欧洲出差,顺道去意大利和瑞士的奥特莱斯淘打折的大牌衣服。
在国内还算是新品的衣服,在欧洲已是下架的过季货。
虽然折扣很大,可对于工薪阶层的Alice来说,还是奢侈品。
有的衣服,表姐只穿几次就送给Alice。
一个愿意送,一个乐意收,又不是外人,倒也无所谓。
后来Alice结婚有了孩子,偶尔还会从表姐家带回来一些旧衣服给自己和孩子穿。
老公大为光火,说Alice工作上不求上进,还疏于孩子的早教。
整天只知道虚荣爱品牌,总惦记表姐的旧衣服 ,丢他的人。
也确实,Alice的同学该升职的升职,该加薪的加薪。
唯独她好像无所欲求似的,眼看快30了,还在干文员的活。
整天只知道跟人凑一起,不是聊化妆品真伪,就是大谈阔论衣服新品。
为此,Alice还被那伙八卦精封为行走的“小红书”。
Alice非常努力地活成了自己精神上的胜利者,似乎她就是表姐那样的成功人士,可以毫不心疼地买各种奢侈品。
当然,不是说奢侈品有多好。
但是,如果老盯着自己高攀不起的东西,还误以为自己已经真正拥有的话,就是自我麻醉的阿Q精神了。
因为,越是这样,内心就越感到空虚。
空虚到没有自己的育儿观。
别人学早教网课时,Alice在逛海淘。
别人给孩子读绘本提高认知能力时,Alice在刷小红书。
别人训练宝宝运动能力时,Alice在看美妆博主直播。
别人培养宝宝社交和语言能力时,Alice在涂指甲油、敷面膜。
别小看穿别人旧衣服这件事,很有可能会影响一个妈妈的育儿观。
自我麻醉的人,总以为“这就足够了”,会放弃梦想,放弃追求,甚至放弃对孩子的培养。
人与人之间最大差距,是认知和思维上的差距。
而妈妈对育儿观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往往是妈妈的育儿观。
写在最后
在建立自我的前20年,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
比如穿别人的旧衣服,会不可避免地对一个人的消费观,处世观,婚恋观,和育儿观,产生蝴蝶效应般的影响。
而且,有些影响,会是破坏性的,足以让人抱憾终生。
荣格曾说:
“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
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点亮【在看】,无法重来的一生,好好爱自己。穿精致的衣服,吃干净的美食,做纯粹的人。
——END——
作者丨鱼籽酱·糖豆儿
作者丨鱼籽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