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中,临场应变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遇到这样的情形,领导突然召开会议,要我们每个人都谈谈自己的想法,上课的时候老师突然点名要你回答,甚至身边的朋友临时请教你一个很难的问题,你就因为这突然、因为紧张而哑口无言吗?
当然这不只是你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是人之常情,这还有救!
很幸运的遇到这么一本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我经常面临临场发挥的囧境,经常的遇到突然让我做出回答,往往脑袋一片空白,回答不出有思想深度的意见,甚至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当时就遇到这么一本解决快速思考与自我表达的书,那么职场能力会大大提升。
《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由日本作家狩野未希所著,书中观点精辟,关键是非常符合亚洲人的思维模式,可以说就是为亚洲人量身定制。书中将亚洲人的思考习惯,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分析非常透彻,并将思维短板与欧美人的思维模式做对比,你会发现二者文化的不同,思维的不同,同时书中就亚洲人的思维短板所提意见中肯实用,有很大的实际借鉴意义。按照作者说法的去做,你的思维定能提高一个层次,达到临场不乱的目标。
全书从整体来看,从目录看,可以看得出来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不拖沓,先从“建立自我意见”到“深入理解”到“多角度看问题”再到“预测未来”“交换意见”最后再回归思考的起点“发现问题”。我们就这样循序渐进的进入了作者的思维帝国。
从哈佛的第1堂课起,作者表达了他的观点——建立“自我意见”,为什么我们不擅长应对突发状况?其实这也是很多国人面临的问题,我们往往对于自己充分准备的演讲胸有成竹,自信满满,而对于即兴演讲则大乱阵脚,如临大敌。而那些擅长临场发挥的能人则直接把我们这样普通群众给区分开来,造成明显的分界线,然而,做到临场发挥并非只属于少数人的专宠,临场应变能力是大众所必备的技能之一,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我们都应该能够发挥这种应变能力。
而对于重视察言观色的国内文化,其实不擅长表达,很多时候都喜欢把心里话闷在心里,很少会在会上直接提出反对意见,尤其是领导意见。我们都习惯了赞成,也不管到底理解了没有,就算是没懂,也不习惯当面提出,省的尴尬。
在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我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开创意会的时候,我总是害怕的不得了,因为我担心我讲不好,我有想法也不敢大声讲,因为感觉有时候想跟讲完全是两码事,讲出来大家好像都听不太懂,有时候甚至完全误解你的意思,更经常的是我讲的乱七八糟,逻辑也混乱不堪,我在那里讲着讲着自己先着急起来,因为我没办法准确表达意思,甚至给别人造成困扰。我陷入了一座无人理解的痛苦孤岛。
跟我相反的是一位同事,比我早来一个月,她的逻辑思维能力超强,而且擅长言谈,能把自己的想法意见很清晰的表达出来从而受到大家赞赏。最关键的是她居然敢直接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反驳,老总也竟然不生气而是非常赞赏。跟她比起来,我是不敢的,老总说什么我都同意,甚至不管理不理解,哪怕不理解,我也装作理解,以免尴尬。我也不想惹老总生气,就宁愿不问他了,因为一问他就表现的有些不耐烦,同时我一表达自己的看法就被他说成“我没有动脑筋思考”,我心里各种委屈,因为我思考了,我还绞尽脑汁思考了,他怎么就说我没思考呢!我也一直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虽然现在有所改观,但我知道心里还是有疙瘩的,遇到需要临场发挥的情况脑袋还是空白,这本书让我再一次得以正视自己的问题而且有望让我的情况得到改善。
Lesson1
在第1堂课里,作者强调,要检查确认自己对一件事的理解程度,也就是确认“已理解的部分”才能厘清“不理解的部分”,对于“不理解的部分”,通过查找数据直至自己完全理解,达到深入理解的状态,从而持有自己的意见。
为了能够全面掌握自己不理解的部分,我们需要学习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欧美文化,不要不好意思,该不耻下问就问,心里要想着理解问题的角度去问,一定会得到答案。
在思考的时候,我们需要批判性思维,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即有根据的说话规则。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想法之后需要有一个支持它的根据,这样才有说服力。为了能够习惯这种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向自己提问,思考根据,一边做比较,一边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它,再之后,我们就可以尝试在商务场合思考根据了。同时我们再去思考这个想法的对立面,这样想法就比较全面,思考也会更有深度。
Lesson2
在第2堂里,作者就“自以为理解”“自以为懂”的观点进行反驳,我们一旦开始“自以为理解”那么就真的不成长了,同时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真正的就封锁在自己的狭小世界里了。而且“自以为理解”不能产生好意见。为了防止产生这样的“自以为理解”的习惯,作者提出了7种检验真正理解的方法:
Tip1用对5岁小孩的方式说明
Tip2深入挖掘专业术语
Tip3翻译成英文
Tip4使用理解程度检查表
Tip5用5W1H反驳
Tip6用“用信号灯色的记号笔”来帮助思考。
Tip7临时被人征求意见,提出“好问题”
只有用这种最明白的话语去解释说明,就像跟5岁小孩解释一样,你就会发现自己到底理解了没有;一些专业术语由于熟视无睹,有些甚至达到滥用的地步,因而重新审视并深入挖掘专业术语也定会有新发现;当一个人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时候,你完全可以用5W1H来向他提问,提出你的疑问,也有助于对方理清思路;用记号笔画出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部分,诚实的划线,正确的理解,就不会做出草率的判断。
临时被人征求意见,我们完全可以提出“好问题”,引导双方思考,那么也会让答案慢慢浮出水面。至于“好问题”,什么是好问题呢?这是有十二个提问原则的:
1.“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怎么做”
2.“为了什么目的?”“为什么这么有把握?”
3.对信息提问
4.探究必要性
5.探究数据是否正确、妥当
6.检验模糊的用词
7.引用相似但不同的例子
8.确认事物的两面性
9.询问契机、起因
10.探究为什么是“现在”
11.询问长期性发展
12.以采访者的姿态追问背景
当突然有人向你抛出问题,不急着回答,我们完全可以依照12项提问原则将问题再“抛出去”,再不用紧张担心没有答案了。
在真正理解之后,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对方说的到底是事实还是意见,这个界定异常重要,事实那么就是客观存在的,有根据的,意见只是个人主观的想法,意见未必是事实。
虽然定义如此简单,可是我们发现这个概念很容易被混淆,尤其现在网络泛滥的时代,网络上太多意见被当成了事实,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意见蒙蔽,以至于遗失了事实真相。就比如最近的江歌被害事件,到底事实真相是什么呢?在真相未浮出水面之前,我们看到了多少充斥着个人观点的意见浮萍,大众的情绪如此容易被煽动,我们要擦亮眼睛,看清事实与意见才是。
Lesson3
第3堂课,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深入思考。这一堂课很符合国人的思维习惯,比如作者提出了一人辩证法以及单人头脑风暴,这两种思考方法非常适合我们自己在想创意的时候,或者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用被外部各种因素所限制,不用因为团队不善于合作,人员没到期等问题,我们自己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深入思考。
一人辩证法的思考顺序如下:
1.有“A”这种想法
2.拿出反对它的“非A”想法,与“A”对抗
3.产生“B”的新创意
在一人辩证法的过程中,我们要把A的想法和非A的想法以及依据全部罗列出来,甚至让两个观点上场辩论,我们可以在纸上或者电脑上写出来,可以起到整理思绪的作用,我们把A的想法叫做完全根据清单,非A的想法叫做反驳清单,把这两个清单里面站不住脚的想法以及依据删除掉,再把反驳清单里面合理的观点整合到完全根据清单里面,这样就是一份全面而深入的想法集合了。甚至你在整理这些内容的时候产生更棒的创意,那样就更完善了。
单人头脑风暴法
一般说来头脑风暴需要多个人进行想法碰撞,那么单人头脑风暴就要求我们要从多个不同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得出他们的想法,这看过去有点难度,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熟人名单,比如与你意见相左的同事、你认为谈不来的人、上司、尊敬的人、独特的朋友、小孩、外国友人、熟人等等,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进行思想碰撞,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单人头脑风暴法,在实行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平常可以多多练习,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方向练习:
1.思考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不可忽视者”“最想得到的东西”
2.从外部人员的角度看待问题
3.用一人辩证法来反对自己。
Lesson4
“如果真的发生,会怎么样?”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进行预测未来,并思考当下的行动。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思考:
1.该“方案”如果成为现实,会发生什么事?同时设想发展顺利,与发展不顺利时的情况。
2.成功时的情节和失败的情节,思考有没有面对这两种情况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3.思考该行动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4.思考该行动有没有现在执行的必要。
根据以上4点可以用一张A4纸列出,那么这样一张A4纸完全能够辅助你进行更好的决定。
Lesson5
学习欧美人的“交换意见”,这一堂课非常有意思,“交换意见”用14个规则,我先罗列出来:
1.说出意见时的规则
2.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和文脉
3.揭示接下来说话内容的“地图”
4.重要的地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再三重复
5.避免武断的语气
6.反对≠否定人格
7.把否定当成对方的“提问”
8.不打断对方说话
9.“不懂装懂”不可取
10.全盘接受对方的意见并不是尊重
11.不要跟随对方的脚步
12.问根据,说出来
13.不要假装自己什么都懂
14.要反对,就要提出替代方案
这十四个规则,如果能够熟练运用,在职场上将大受脾益。就第1点来说,就戳中了多少人的痛点,多少职场中人不敢提意见,不敢说,改变自己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这么想,有各种意见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要说出来!
第6点的反对≠否定人格,其实很多人都做不到,毕竟反对意见那么刺耳,而最关键的是这个意见是你提出来的,你很难不认为对方反驳你是有什么意图,你很难把这个意见跟提出者分开,矛盾就是这么来的,无法就事论事,这是很多职场的通病。
那么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又该怎么避免呢?作者为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我们可以在对方提出反对意见之后,想一下对方的提出背景,也就是说“为什么那个人会说那种话呢?”当我们把焦点放到提出者的背景的时候,我们会容易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会比较容易虚心接受而不至于排斥听不进去。
第10点,全盘接受对方的意见并不是尊重。这一点,我们大多数人也是熟视无睹,因为毕竟人都希望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对方的响应甚至接受,可是作为信息接受方,如果一味的全盘接受,其实你只是在附和对方,也许你根本没有懂对方的意思,这样看来,显然也不是意见提出方所要看到的,所以如果有疑问,你大可以提出问题,向其请教,这才表示你真的将对方的意见听进去了并且重视了,这才是对对方的尊重。
Last lesson
最后一堂课,则回归思考的本质,发现问题是思考的开始。但现实是很多人会无意识的忽略自己的感受,从而发现不了问题,以至于失去思考的起点。
那么我们改如何去察觉问题,重新意识到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事物呢?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发觉心中有点芥蒂
2.不压抑那种感觉,承认它的存在
3.思考这种感情从何而来,寻求它的本质
4.为什么会有那种感情?寻求它的根据(了解自己在乎的事)
5.承认“oo对自己来说很重要”
这6堂课程,如果能够一步一步按照作者的说法去实行,一定收获很大,当然有些确实是有难度,但这并不是不去执行的理由,对吗?我们更应该去试试看,有如此强大的思考武器,为何不去化为己用呢?思考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