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琳荃
学 徒
爷爷六岁那年夏天,郭王石村周围的几十个村庄,同时遇到了百年不遇的蝗灾。成群的蝗虫飞过来时,铺天盖地,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地里的庄稼瞬间被啃得一干二净,连杂草都吃个精光。束手无策的乡亲们,只能在家磕头烧香,求老天保佑。
一天晌午,太爷爷和一家人正在吃饭。忽然听得呼啦啦一阵狂风大作,抬头一看,院子里的地上、墙上、屋顶上瞬间就落满了厚厚一层蝗虫,只听见“喳喳喳”一阵巨响,院子里的一棵老枣树和一棵石榴树上的果实和叶子就被吃得片甲不留。吃完了树叶的蝗虫,又齐刷刷落在了院子西南角的草棚子上,草棚子直接就被压塌了。看着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场面,太奶奶一边磕头,一边哭,口中还不停地念叨着“老天爷这是要收人了,求老天爷饶了我们吧!求老天爷保佑我们吧!”可是,老天爷哪里听得见这些受苦人的祷告声,蝗虫依然在肆虐,直到把满山遍野的青草都吃得光秃秃的。
蝗灾造成了庄稼颗粒无收,这些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老百姓,只能拖家带口去逃荒要饭。
俗话说,屋漏偏遭连阴雨。看着乡亲们一家家都逃命去了,太爷爷太奶奶却因为孩子太小,一时半会儿不能上路。看着要饭都找不着门的一家人,太奶奶连饿带急,犯了陈年痨病。
眼看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为了活命,太爷爷拜托一个远房亲戚,把6岁的小儿子,送到寨里镇上一个酱油铺学徒。说是学徒,其实是去给东家看孩子、端尿盆混口饭吃。起初,东家嫌孩子太小,又极瘦弱,不想收留。太爷爷当众给东家跪下,流着泪求东家发发慈悲,并央求道“不用管饱,饿不死就行。”同时承诺“孩子犯了错,该打就打,该骂就骂。打不死是他的福,打死了是他的命。”
就这样,爷爷在酱油铺呆了三年。
三年后,酱油铺东家以自家孩子长大了,不用人看了为借口,辞退了爷爷(其实,是因为九岁的男孩,饭量开始增加)。
在远方亲戚的推荐和担保下,爷爷又来到一家中药铺当学徒。
那时学徒一般是三年没有工钱,爷爷因为年龄小,签的是五年没有工钱的约。太爷爷说,“只要能吃口饱饭就行。”
初入药铺的爷爷,每天早上要第一个起床,扫地、擦柜台、倒夜壶、下门板做好开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开门营业期间,他随时都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听从掌柜的和师兄的召唤,手脚不停地去完成安排给他的活计,同时,还要主动地给掌柜和师兄端茶倒水、搬凳子、递烟,不然会被人说没眼色。药铺关门后,还要跟掌柜、师兄一起包装药丸、净制药材(刮皮、去瓤、抽芯、去毛、挽卷等)。直忙到半夜,掌柜和师兄回屋睡觉去了,他才能把自己的铺盖卷从柜台底下抱出来,铺到柜台上,踩着小板凳爬上去睡觉。
日复一日的辛苦,没有让不足10岁的少年退却,因为和曾经受过的冻饿相比,劳累已经是他所能够承受的磨难。
随着时间的迁移,少年不仅把掌柜和师兄们伺候的熨熨帖帖,而且还暗中地学会了“纸包药”的技能。
按说,到中药铺学徒,第一要务就是练“纸包药”。但是,在那个人人都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年代,技能只能靠自己偷偷摸摸地学,见缝插针地练。直到有一天,掌柜的家中有事没来药铺,而偏巧又赶上来抓药的人多,师兄忙不过来,只能边忙活着,边连声说着“抱歉”。这时,11岁的少年,一边搬凳子一边说:“师兄,我来包药吧”,说着就在柜台上操作起来。只见他的一双小手上下翻动,手指纤细却坚韧,灵巧而熟练,轻而易举就包好了柜台上所有的药材。俨然一个老手。师兄顿时满脸惊讶,随手拿起一个包的严严实实、且棱角分明纸包,翻来复去看了好一会儿,然后一抬手,将药包扔到柜台外面的地上。当众人将药包捡回来看时,药包不仅没开缝,没变形,甚至连一点药材粉末、颗粒都没有漏出来。师兄高兴地嚷起来,“兄弟你过关了!”
中药铺当学徒的第二年,就要练习抓药了。
爷爷所在的药铺是镇上门面最大、药材最全的药铺。
药铺的店门居中,上悬黑底金字横匾,横匾上写着“积善堂”三个大字。
店堂内两侧是曲尺柜台,柜台内,贴墙摆放着装满中草药的橱柜,这些俗称“百眼柜”的橱柜外表,横竖镶嵌着十几层抽屉,每个瘦长的抽屉内分三格,放三种药材。抽屉外面的标签上,写着药名。橱柜顶部的平台,放置坛坛罐罐,或摆放着丸、散、膏、丹等中成药。
几十年后,爷爷曾回忆说,初进药铺时,那些写满字的小抽屉让他眼花缭乱,头晕目眩。他用了整整三个通宵,反复查点,才终于数清楚,总共有153个小抽屉,抽屉里存放了459种药材,抽屉外面的卡片上写了足足有900多个字。几十年后,爷爷还对这些数字记得如此清晰准确,那该是多么刻骨铭心的经历和记忆啊!
“抓药”就是药师要按照看病先生开出的药方,在装有草药的橱柜中,找出方中所写的药材。
从百眼柜中准确地“照方抓药”,是每个药师的基本功。而这项基本功,对于大字不识的爷爷来说,无疑比登天还难。
不识字就不能当抓药的药师,不当药师就只能一辈子干伺候人的活。
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那肯定是指吃喝不愁的富家少年。而眼前这个受尽生活折磨的少年,差点就愁白了少年头。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也许是上天的怜悯和眷顾,爷爷在走投无路时,得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卞振业老先生的指点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