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这是一首故事诗,杜甫写的是一个“幽居空谷”的“佳人”身世以及她晚景凄凉的生活。
全诗没有一个“美”字,但却让人处处感到主角的美:佳人、摘花、翠袖、日暮倚修竹……“佳人”,大概有四种释义,两种对女性,两种可男可女。后者不用说了,单说前者。
第一种解释的“佳人”通常可以指美女,比如司马长卿《长门赋》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姬”,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大概是风华绝代美佳人之类意思。
第二种意思可以是“理想中的女子”,比如“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为什么要引用这么长的几句呢?因为如果只看前两句,大家容易把“佳人”理解为美人。联系最后两句“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看,就可以理解出更深层次的意义了——
虽然美女常常带来红颜祸水,但也不能失去获得佳人的好机会,因为美好姑娘世所难遇、不可再得!
从这个解释中,不难理解,这里“佳人”是超脱于美色、是人内心深处对美好女性的理想形象。
我更倾向于这种解释,杜甫也应该是这样想的。
这首诗的女主是一个弃妇。被丈夫抛弃独自跑到深山独居,依靠“侍婢卖珠”过活,常常还得亲自指挥侍婢“补茅屋”,生活压力大,精神状态差,首饰全卖光,有花也不带,更不能修修眉毛化化妆了……这样的形象,是不符合第一种解释的“美”的。
所以,他是杜甫心中理想女性的形象。当然,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是别人的老婆。
垂涎、YY别人的老婆,是很多已婚男人的小乐趣,但杜甫显然层次更高。
他并不像《鹿鼎记》里韦小宝看洪教主老婆“馋涎吞入肚”这样,也不像《书剑恩仇录》中余鱼同看“四嫂”单相思那样,他是欣赏,是“佳人”激发起他潜藏在内心深处强烈共鸣的欣赏。
这个欣赏如人雨中急行,拖泥带水。拖的泥是对完美爱情的缺失,带的水是向光明未来的憧憬。
这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心理执念。比如韦小宝,从小在妓院长大,过早接触太多“少儿不宜”的东西,这种人在心理学上来说,往往是喜欢成熟一点的女性;像红花会十四当家金笛秀才余鱼同那样表面自负、心底缺乏自信的少年,迷恋上骆冰这样风致嫣然的少妇,也是不足为奇的。
杜甫也一样有这样的心理执念,他的执念是他的妻子。
杜甫和他妻子杨氏做了30年的夫妻,感情很好,却生活窘迫,常常挨饿,文艺点说就是真正的相濡以沫。他妻子偏偏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姐,嫁给杜甫后过的却是丫鬟的生活:杜甫无法解决全家的温饱安宁问题,妻子常常用柔弱的双肩独自支撑全家的生计。这使责任心很强的杜甫心生深深的自责。他想给妻子一个锦衣玉食、安稳富贵的生活,这是他的憧憬。
当前者已成事实,后者没有希望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精神寄托,以此转移心中煎熬。这种寄托就像心中猛虎,就像胸中垒块,必须时不时抒发出来,不然容易精神抑郁。
他是诗人,他选择用诗来释放心中的猛兽。
正好,他遇见这个幽居空谷的佳人,听说了她的经历和看到他的窘迫生活后,心生共鸣:真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啊!
于是这个被人抛弃的别人的老婆的气质、相貌、品行都在他心中提升无数个等级,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啊!
嫂子,你好啊!
(胡编乱造,如有雷同,有些可以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