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阳气最盛,正午时分据说水渠里的黄鳝都会像蛇一样咬人,尤记得儿时,老家人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去买艾草、石菖蒲,挂于诸门周遭,据说是驱邪祈福必备之物,而这两种植物自然晾晒干后,便是灵丹妙药,可驱蚊虫、可治疗积食,据说唯独这一日的艾草效果最佳,未考证是否有科学依据。
至于这一日的饮食,粽子自是不必说了,鄂湘一代都是竹笋叶子包裹糯米呈三角形,煮出自然的清香,除了偶尔一粒花生米或者几点绿豆之外,不加他料,剥开来,洁白如玉,沾着白糖入口糯软绵甜。
嘉兴的肉粽、福建闽北加了碱水的碱粽、福州一代夹杂海鲜、五花肉沾着酱油吃的粽子,就曾经引发了一场网友们关于粽子是咸的还是甜的大论战。
除了粽子,每逢端午时节,湖广地区家家户户必煮咸鸭蛋、大蒜等,午餐时一定要用独蒜蘸着雄黄酒涂抹在小孩的额头、耳后等处,据说一年都驱虫辟邪;女性长辈更是会用五颜六色的花布、丝线缝制成形态各异的香囊,内置雄黄、香粉,分发给家庭的每一位晚辈,挂在腰间,五彩缤纷,香气袭人,据说妖邪不侵!这种玩意儿,我们叫做香chuchu儿,至今湘鄂一代的民间还有人在端午前夕兜售。
至于临水靠江靠河的地方,赛龙舟、抓鸭子等民俗风情活动更是层出不穷,沈从文的名著《边城》中就有湘西一代端午的民俗活动。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传说甚众,历史文学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爱和恨的记录留给后人的纪念品。湖北、湖南一代基本上是屈原投江而纪念其为范本,而重论理、爱憎分明的“汉魏文人”痛恨忘恩负义又称雄一时的霸主越王勾践、晋文公,把悲悯之心投向直言敢谏的伍子胥与功不求报的介子推、东汉苍悟太守陈临,于是在汉魏后便把节日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在浙江地区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习俗,而山西地区又有追念介子推之说。当历史长河流入东晋,经过战乱洗礼的文人虞预在《会稽典录》中,又记录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俗。善良的庶民们又把同情之心献给孝女曹娥。
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等历史名人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称“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见古人夏至也吃粽子,非端午专利。据专家考古考证及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杜撰附会之辞。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在2008年之前,北方很多地区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并没有这么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