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没有》
(一)用肉体操纵精神的能力
大多数人做事的逻辑是这样的
目标–资源-计划-自我监督-自我激励/惩罚
比如读书
大多数人的做法是
年度目标-xx本
然后开始列计划表
分为年度、周、日计划
接着一本本攻克
再比如减肥
定小目标
减10公斤
然后办健身卡
控制饮食
记录体重的变化
设定运动次数
最后的结果
很简单
只有少部分人坚持下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在于
这些办法的本质是
用精神操纵肉体
注定是失败的
我们首先要明白
大脑中
有两个系统
一个负责理性
一个负责感觉
而感觉是独立于理性
甚至先于理性
指挥我们行动的
这也就能解释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
会不受理性控制
做出一些让我们自己都不可思议的事
比如
情绪失控
感觉有它自己的自我适应能力
它和理性的大脑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引
(二)弹性化自我监控能力
我们常常说,为什么我知道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有人认为是知行没有合一,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在于我们一边做事,一边自我审查,这其实并不利于我们做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会束缚我们的手脚。
像邯郸学步,像初入职场,脑子里装了一堆"规则""套路",但到了具体场景之中,反而束手束脚,问题百出。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知识的悖论",叫知道的越多,做的反而越差。这里,我想到了精要原则。
很多时候,并不是知识越多、资源越多就越好,因为它会给我们造成困惑,使我们只流于表面的形式,而忽视了精髓。
有时候,知识的冗余,会给我们形成负担,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过分关注于其效益,自我设立条条框框,反而不利于我们去探索发现新的视角,获得全面的认知。
我们或许应该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不拘泥于知识理论之中,我们所要做的,是找出这些知识理论的共性和适用情景,将其当做过滤器,筛选其中的精要,再把精要当做引擎,并不断去优化升级。
(三)训练感官能力
我们大部分人,很多时候,会用整体思维去考虑一件事,很少去调动部分。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人侧重于从整体出发,去评价事物,这往往会有失偏颇,所得到的结论,也只能是泛泛而谈。
比如写文章,一个人写的好不好,要看开头的引入,论证的方式,举例的详尽,文章的切入角度等等
写一个美食,从味觉层次、口感的描述、味道的组合去入手,好过只单单从整体描述美食的外形。
感官能力,是人的本性,互联网时代下,面对满屏流水线的、无尽的内容,我们可以在很短时间决定是否打开它,而少了思考吸收的过程。
训练一个人感官能力的最好方式,是拆分思维,简单的事物,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得到,复杂的分析,最好的办法是借鉴几篇和这个事物相关的文章,听听行业内相关人士的不同见解。
有时候,细致的感官思考,会让你了解到很多与事物相关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就像警察破案时的蛛丝马迹,顺着蛛丝马迹,一步步地走,就会理出脉络。
(四)定位风险的能力
生活中,有不少事情,风险/代价很小,收益很大。抓住了,赶紧投资
不是很赞同这个观点,一般来说。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之所以会产生分歧的原因可能在于对两者的关系的判断。
风险/代价小,收益大,在于人们判断的差异,从整体上看,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但从微观角度去观察,我们可能会发现,
少数特例。
比如有些人用很低的价钱,买到了价值连城的美玉,这其中,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
卖家,文化程度低,不知道美玉的价值,买家,运气好,捡了漏,或者是因为某种变故,买家捡了大便宜等等。
再比如创业,有些人具有专业的知识,又遇到了好的政策,又有好的人脉,懂得经营之道,就可以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很多时候,一个事物是由许多共同的要素构成的,这其中暗含着许多变量。正如没有一个理论学家可以站出来说他的理论能普遍适用一样。对一个事物的评价,也只能是就其在特定的情景,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