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践行无条件养育的路上,相信几乎所有父母都会遭受这样的质疑或者疑惑,“你这样是在溺爱孩子”。无条件养育,让家长放下自己的目的,去倾听孩子的需求:
如果孩子不愿意写作业,那也许他还没有从学习中获得乐趣,我们做件不喜欢的工作,不也是经常三心二意吗,那就先放一下吧;
孩子不愿意分享,那也许他也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分享,那就先不要分享吧;
孩子不愿意吃饭,那可能他还不饿呢,那就先不吃啰;
孩纸爱吃零食,也许他只是嘴馋而已,大人还经常半夜撸个串呢,那就吃吧
……
(注意:如果没有学习或了解过“无条件养育”等相关理论知识,以上动作请勿模仿。)
在外人看来,这叫溺爱,无法无天,孩子怎么能这么养?三岁看老,小时候就这样放纵,长大还得了。
但球爸认为,所谓的溺爱本身就不存在,它只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怪兽。
1、谈论溺爱之前,你知道什么是爱吗?
“如果说溺爱真实存在,那你认为什么是爱呢?”,我问过好多父母这个问题,发现收到的答案大多都是类似,“可能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吧”,“大概是让孩子开心吧”,“也许是对孩子好吧”,这种模糊的描述。
如果搞不清什么是爱,就谈溺爱,这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吗?
“爱”,是一种很难描述的感受,但如果需要一个清晰的表述,球爸的认为是“满足自己或他人需求的行为”
爱是和需求紧密相关的感觉。人,甚至所有生物,都是“需求的个体”。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生存到自我实现。存在“需求”,才能证明一个人是真实存在的。而你的需求被“别人”看到,并且满足的时候,那种感觉就是爱。
当午夜时分,终于忙好工作的你,回到家,爱人从床上起来,给你煮一碗热腾腾的面,那就是爱
当你做了一次你认为很不错的演讲,下面人给你雷鸣的掌声,那就是爱
当你在沙漠中口渴难耐,身边的同伴把自己的水分给你,那就是爱
……
那如果说,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需求,那溺爱是不是就是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我们应该有选择的满足孩子吗?
不,所有的真实需求都应该被满足。
2、需求没有好坏,只有真假
之所以说在需求前面加上“真实”二字,往往是因为我们往往把那些看似无理的需求,比如玩,贪吃,自私,任性等等,也当作是需求,并认为这些坏的需求,是不能被满足的。
想像的需求:为了爱自己,给孩子创造一个“假想需求”
有个妈妈跟我讲,他们家有个四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蓝色的东西,她奶奶就特别着急,觉得小女孩就应该穿粉色才对嘛,所以给孩子买了双粉色的鞋子。
在这里,奶奶是在爱孩子吗?我们来看看谁的需求被满足了。
孩子的需求是,喜欢蓝色的物品,奶奶的需求是,女孩子应该穿粉色
也许孩子也很想要一双新鞋,但一双粉色的鞋子,主要满足的是奶奶的需求,奶奶买鞋的行为,看起来是爱孩子,其实是爱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奶奶为了爱自己,所以假象出,“小女孩要穿粉色”这种想像出来的需求。
我们经常对孩子有这种想像中的需求,孩子必须要礼貌,谦虚,学习成绩好,聪明……这些往往都是那双粉色的鞋子,你看起来很美好,但并不是孩子的需求。
还能说明这点的,就是著名的就是秋裤理论。有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条秋裤并不是穿在你身上,而是穿在你妈的心理。
你妈自己觉得冷,所以假想你也冷,但你并不在意冷不冷的问题,而在意一条秋裤,就毁了你的气质。
当孩子无法满足你的这种想像需求时,我们就觉得他们不听话,不懂事,是个坏孩子。
假的需求:孩子告诉你的往往不是需求
有时候孩子告诉我们的需求,听起来很无理,比如“我想看一整天电视”,“我想吃巧克力”,“我不想做作业”……但其实孩子告诉我们的都不是需求,而是实现需求的手段。
“我想看一整天电视”的需求也许是,没人陪我玩,我只好自己跟自己玩
“我想吃巧克力”的需求也许是,听说有种新口味的巧克力我没吃过,我想尝试一下
“我不想做作业”的需求也许是,今天老师讲的没听懂,我好想有人能帮我
……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的要求无理,而是孩子的需求没有被看见。
3、溺爱的真相往往是爱不够
讲到这,我们再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溺爱?溺爱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
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所有人都要听自己的,应该是大家比较公认的被溺爱宠坏的孩子的表现。
我之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过很多富二代老板,在他们为人处事的风格中,往往能体现出这样的特质。但同时,我发现他们也有一个共性,就是花着老爸的钱,但对老爸毫无感情,甚至怀着恶意。
其中一个四十多岁台湾富二代,管理着家族在大陆的一家300人的工厂,他在工厂是出了名的蛮横专权,听不进意见。但了解他家庭的情况,也就能理解他的蛮横了。
他老爸是白手起家,所以对家里的孩子管教特别严厉,特别是对他这个长子,从来都是只对提要求,但从来不满足他的需求,说是给他一个工厂管理,锻炼能力,未来接班,但安插了很多内线盯着他,但凡想有所创新的措施,都被整个家族打压、反对,在他看来,这个工厂不是他的事业,而是他的牢房。
像这种富二代,真实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会有两种行为,一种是模仿父亲,把父亲对他的这种“蛮横”施加在别人身上,另一种是寻找出口,往往通过放纵,挥霍的方式,发泄自己。这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谓的溺爱的后果呢?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被宠坏的孩子,从来都不是过度的爱,而是一种孩子缺爱而产生出的逆反。
4、溺爱悖论
理解了什么是爱,什么是需求,其实你可以轻易的得出一个溺爱的悖论:
如果你懂得什么是爱,你就不会溺爱;如果你还没学会爱,你怎么可能学会溺爱。
学会爱,探索孩子真实的需求,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很难的目标,但值得我们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