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赶、焦虑、快爆炸,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的状态。或严重或轻,或经常或偶尔,反正,很多人都经受着。
“忙”,真的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都市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对应地,“累”,变成了很多人的精神状态。
每天向陀螺一样疯转,跌进“忙——提高效率——更多任务——更忙——运转更快”的怪圈。诚然,被工作推着往前走,已经不是个别人的精神状态了,也不是个别行业的状态了,已经成为很多职场人面临的共性的问题。
尤其是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悟性高、上手快,对业务和政策越来越熟悉,随之而来的工作任务也就越来越多,加班也越来越频繁。一切看起来都好像没有什么不妥,积极、上进、敢拼,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停下来,稍作思考,这种看似充实的背后,藏着一个可怕的现实——你不过是在重复练习,而不是刻意练习!
先说一下我自己的问题吧。所在部门人少事多,职能繁杂,文山会海严重,材料类型林林总总,这个说急件,那个说是特急件。接到工作任务时候,我第一时间想的是以前有没有写过相似的材料?有没有现成的改改就能用的?如果有,长舒一口气,接着开始复制、粘贴、复制、粘贴,小删小改,一篇看似质量还可以的汇报材料完工。接着,又马不停蹄开始处理下一项工作,周而复始。
由于被工作推着往前走,人的关注点都放在了“按时完成任务”上,而没有办法专注到如何创造性地做好这项工作本身。
文来文往都是三板斧,形式都是一是二是三是,思路窄了,形式固化了。坦言,这不过是一场文字游戏,并无多少含金量。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每天都在输出,没有有效的输入。报纸、学习资料躺着睡大觉,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知之甚少。没有系统地吸收新知识,没有专注地刻意地学习提升,每天都在重复劳作,每天都在啃老本。
不得不说,这个时候,我已经避免跌进一个“看似充实但是逐步平庸”的怪圈。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我这种情况。只是,有些人察觉到了,有些人沉浸其中,日渐丧失了本应有的洞察。
2016年有一本很火的书,叫《刻意练习》,这本书主要的观点是,杰出并不是源于天赋,而是源于“正确的练习”。当我们通过大量的重复训练,熟悉掌握了一段时期内需要的各种技能,我们就进入“舒适区”。如果一直停留在“舒适区”,各项工作看似都应付得过去,但是进步就停止了,人也停滞了。只有走出“舒适区”,进入到新的“学习区”,不断地挑战比“舒适区”难一点点的事物,人才能不断进步。
这就是,为什么只喜欢重复练习自己早已经掌握的动作的花样滑冰运动员,永远只能是一个普通运动员,而更多地挑战、练习各种高难度动作的运动员,最后能够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顶尖选手。
但是,遗憾的是,当今社会中更多的人日复一日都在重复练习我们早已掌握的动作,而不是更难一点带挑战性的动作,就是说,我们都在重复练习,而不是刻意练习!我们更愿意停留在“舒适区”,盲目地重复,而不愿意主动出击,走出“舒适区”,进入到新的“学习区”,追求新的进步和成长。
其实,这是一种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在一些人身上,或者是我不会我不懂我不擅长然后拒绝接触拒绝学习;在一些人身上,或者是隐藏实力,我会我懂但是我不吭声,我就静静地看着别人做;上述两种情况都是性质比较恶劣,而且带有主观色彩的,属于个人选择范畴,我们不作讨论。
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那种不自知的职业倦怠,那种一味留恋“舒适区”,被任务推着走不得不随便敷衍了事的工作状态,因为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被动选择,置身其中的人自己都不容易察觉。
警惕那种“看似充实的忙碌”,因为它只能不断地麻痹我们,消耗我们,让我们甩掉思想上的包袱和愧疚感,心安理得地得过且过。但是,不需要多少时日,这种“看似充实的忙碌”就会将我们的灵气消耗殆尽,将我们推向平庸,使我们成为庸庸碌碌的众人。
只有刻意的追求、刻意训练,才有可能把我们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多想想自己希望在哪些方面有提升,有突破,然后,行动起来。譬如,想提高写作能力,每天下班后,无论多忙,必须抽出时间来刻意练习,专业教材、评论文章卷不是释手,坚持看坚持学,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和灵魂,注重新知识新观点新思想的有效输入和长期积累,并且随时向比自己厉害的人请教。假以时日,定必能有所收获。
有人说过,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我想说的是,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后知后觉的人太多,有洞察力和好方法的人太少。
思想需要碰撞才能产生火花,我的一点拙见希望能启发你的思考,如果你有什么见解和不同的声音,愿闻其详……我是多多君,我在简书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