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I 丹思心舞
【个案总体情况】
来访者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业受困扰,难以完成学业、顺利毕业,自己喜欢当主播,已经积累一些粉丝;喜欢XX制作,想离开学校专攻XX制作,但是父母不同意、不同意他退学,强制他留在学校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书,还在学校行为监控、生活费等方面严格控制来访者。
咨询师感觉来访者虽然主动寻求咨询、在咨询室会侃侃而谈,但是很难深入表达感受,有回避和防御,在现实问题上打转,很难有进展和突破,咨询师感觉来访者和自己都是疏离型依恋关系,咨询关系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咨询目标和计划不清晰。咨询师还感觉来访者在咨访关系中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让咨询师有屈辱的、不舒服的感觉。
【咨询理论/技术/方法】
咨询师和督导都是动力学取向。督导过程对几个关键点进行了更深入的动力学评估。
同时,督导对于干预方法也做了很多探讨式、启发式的建议,比如提到来访者用“助人、做无名英雄”的方式在获得能力、道德上的优越感,督导老师甚至用了“贪婪”这个词来形容来访者,并说如果在咨询关系建立比较好的时候,可以用一点这样的贬义词来直接揭示,让来访者更有感觉和触动,一旦意识化,就可以让这个动力减弱。
再进一步,督导提示,可以帮助来访者心智化,让他理解被助者的屈辱感,让他降低以不平等的姿态跟人打交道的动力。
督导提示可以进入互补性的反移情位置进行工作。咨询师要建立不同于来访者父母的模式跟来访者交流,觉察自己可能有的认同父母的部分。
【个案概念化】
1、来访者的人际关系:
1)来访者在人群中孤立的现象是向父母投射性认同的结果(父母潜意识里跟他说:“你不要跟别人玩,你跟别人玩就是抛弃我们。”)来访者跟老师等长辈能处好关系,是一个好事,为自己留了一个口子,不致于四面楚歌。但是他跟老师打交道主要采取的是过度听话和顺从,是一种虚假关系。跟同辈交流中的孤立感则来自害怕抛弃父母的感觉,另外就是可能通过比较同辈跟父母分化比较好的情况,自己会很痛苦,宁可不知道别人那里发生了什么,从而保护自己跟父母没有分化的状况。另一方面,他的人格特质,身上散发的味道——“请排挤我吧”,又让同伴伙伴自动远离他、排挤他,也是来自别人的投射性认同。
2)来访者喜欢“助人”、“做无名英雄”,是一种典型的反向形成,对他人有侮辱和贬低,咨询师也体会到了来访者这种高高在上、让自己萎缩和变小的感觉,督导揭示出这是来访者传递出他在父母面前的感觉。后续的工作,可以就这点跟来访者讨论,他帮助别人以及别人被他帮助会有什么感受。其实他自己的“别人不会帮我的”这个信念也是自己对被助有潜意识的屈辱感、被贬低感。这个起源是爸爸妈妈总是在指导、帮助自己,让自己有被控制和被侮辱的感觉。他“想成为有多种技能的指导者”就有一种报复的味道。
2、来访者的边界缺失:
《必要的丧失》,“这个世界上最要命的事情是成为自己”,对于这个来访者来说,要命之处就在于爸爸妈妈不允许他成为自己。
3、相关身心症状:
来访者的心脏疾病可能是心脏神经官能症,其实也是用心脏疾病表达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痛苦和抗议。
4、来访者的防御:
不想让别人看到真实的自己,潜意识里是不想让当公安的父亲看到自己真实的一面,来访者的“装”导致了过多的内耗,也是不能与父母分化、真正追求自己梦想的原因,学习的无力感也来自于有太多虚假的自体。
5、与父母的关系:
来访者虽然抗拒父母的控制,却没有采取坚决有效的拒绝方式,潜意识有故意勾引父母的管理,是与父母“合谋”的结果。来访者已经是成人的年龄,完全应该努力去做分化。可以与来访者讨论,父母继续控制来访者,他可能有的“继发性获益”。
6、咨询目标不一致:
可能来自咨询师部分认同了来访者父母对他的要求,而不被来访者接受。
【自我反思与经验学习】
这个个案督导过程是我在这个平台上跟咨询师与督导师在感受层面很有同频共振的一次体验。咨询师的无力感、督导师对来访者处境感受到的压抑和愤怒。特别是咨询师提到的来访者给她的萎缩、变小、不舒服的感觉,被督导提到是来访者感受的传递,这让我很有启发,仿佛打开了一个口子去深入理解和共情防御很强的来访者。还有帮助来访者意识化、心智化的一些建议上,我也学到很多。下一步就是需要在咨询实践当中去应用、体会。
【咨询建议】
从督导过程可以体会到,咨询师的感受力是很强的。如果在咨询过程中,能多利用咨访关系和咨询互动中的此时此地,更及时地向来访者回馈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征求来访者在同一点上的感受反馈,或许能形成一些镜映、澄清和榜样,慢慢将来访者的感受表达带出来。
【督导金句】
“要让人格成长,最佳的方式是获得新的人际关系经验。”
“真实是最有力量的。唯真英雄能本色。”
“来访者用这种移情的方式传递他早年的感受和状态,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悲悯之心。”
“如果来访者将自我耗能放在发展自我功能上,他会变得真正强大。”
“做心理咨询要有战略眼光,不是看一个人能不能毕业,而是要看一个人能不能健康地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