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晋城樊登读书会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45篇。
应书友要求,摘出原在微信里讲过的《悦读论语》,特别是易产生歧义的,修改整理,以飨读者。
《论语雍也篇六》第13章: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句话翻译起来并不难,大意是——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这样的儒,不要做小人那样的儒。”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论语》最难的,就是孔子讲的每句话都是有针对性的,具体来说,就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不同,再加上汉字的含蓄多义,很容易引起歧义的,即使儒学大师也往往有不同的解释,甚至争论不已。
所以我不同意将《论语》简单化,庸俗化,但也不能弄得太深奥,脱离开现实生活;
还有一种,就是不能随意曲解,脱离开文字本义想当然解释。
如果要加深理解,我的办法就是“知人论世,披文入情”,就是分析当时形势、人物状况,还有孔子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因为孔子所说的话往往不是从一己出发,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人物特点,还要考虑到对社会的影响,用一句成语就是“长虑顾后”就是要作长远考虑并顾及到对社会及未来的影响,这也是理解孔子及其《论语》的一把钥匙。
要更深入理解这句话,需要了解三方面,一是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别,二是子夏这个人,三是当时的社会形势。
先谈什么叫“儒”?这个中国字,根据《说文解字》的另一种解释:“儒”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在“人”字旁边加一个需要的“需”字,便成了儒。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儒,术士之称。——《说文》
也就是以前的儒是对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事的引导,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
直到孔子出现,才将“儒”发展成有独立人格、有社会担当、有理想信仰的人。
《论语》中多处论述“君子 ”与“小人”的区别,最核心的可能就是君子与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再看子夏这个人。卜商(前507~?),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以文学著名。孔门弟子之有著作传世者,以子夏为最多。相传《论语》即为子夏与仲弓合撰,《毛诗》亦传自子夏,《诗序》即为子夏作,《仪礼•丧服篇》亦传自子夏,《易传》一卷,亦子夏所撰。汉人徐防又有“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之说,更可见他在孔门诸子中地位之重要。
三是看当时的社会形势。春秋末期,诸候争霸,靠的都是经济军事实力,韩非子对历史阶段所作的划分“上古竟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就知道,孔子针对子夏文采好,但不够硬气(儒,说文解释是柔软),很容易屈服于强权,是很担心的,所以就告谏他,你要做君子式的儒,不要做小人式的儒,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屈服于强权,失去了社会担当,而变成只为满足诸侯强权服务的“儒”
其实孔子的这种担心和告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冉求就遇到这样的问题了。
如果与当今社会作一个对比,就会发现我们现代的学校教育大多是在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和知识,也就是“小人儒”,而很少培养有社会担当、独立人格和价值判断的“君子儒”。
2500多年前孔子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子夏说的,更好象是对我们说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你做什么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