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家早已耳熟,而他另外一句诗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更是生动再现了南宋末年,面对元朝的猛烈攻势,南宋王朝风雨缥缈,一路奔逃的情景。时间回到13世纪,蒙古在1227年灭西夏;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合灭金;1271年,忽必烈下诏改蒙古国为“大元”,为全面攻打南宋做好了军事、政治以及舆论上的各项准备。1273年,元军攻破襄樊,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至此,南宋长江门户洞开,气势如虹的元军顺流而下,南宋开始滑入灭亡的深渊,成为了雨打的浮萍,一路散去。
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以此为骨干,组织抗元力量,继续从事斗争。1276年6月,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赵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在逃亡过程中,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年号祥兴。赵昺登基以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师)张世杰护卫著赵昺逃到崖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
1279年 崖山之役时宋元两军的兵力对比情况是:南宋行朝自福州入海时,有正军17万,民兵30万,内淮兵1万。及至崖山,除逃窜死亡外,官民兵尚有20万。元军追歼崖门的兵力,仅其中张弘范部从扬州出发时,有“水陆二万"。双方舰只对比情况是南宋行朝有船千余艘,其中大船极多,元军张弘范军只有“大小船五百,而二百舟失道,久而不至’’。“北人乍登舟,呕晕,执弓矢禾支持”。从整个宋元战争形势看,元军是以强军聚歼孤敌,从崖山战役的具体兵力和舰只情况看,宋军并非处于劣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宋军部署指挥得当,加之为元军驾舟的船工,“皆闽浙水手,其心莫不欲南黟”,因此,正如文天祥所分析的“向若南船摧锋直前,闽浙水手在北舟中必为变,则有尽歼之墨?l”然而,南宋张世杰“不知合变,专守法",从战略部署到实施犯下了一系列错误,从而贻误战机,最终导致崖山之役的失败,战争中,陆秀夫知大事已去,先沉妻子于水,继登爵船,遂抱帝畏赴海,俱死于水。后宫及百官吏士从死者万数;《宋史》记载,十余万具尸体浮海。战后,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亡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地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文明落后的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开始实行封闭、保守、轻工商业和更加集权的制度,并正式以程朱理学为科举的主要内容和政府的官方思想;而之后推翻蒙元建立的明朝又走向保守封闭的道路。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