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两岁八个月,越来越懂得如何表达他的需求了。让我来记录一下今天早上在家和宝贝的“互动”吧。
每天早上练完瑜伽我都要洗澡的,今天时间晚了,于是我趁着宝贝吃早餐的空档洗澡。当时我在冲凉房,他在餐椅上说:“妈妈我早就跟你说了不要洗澡了。”(这是他最近常用的责备句型,用于表达不满的。)
然后我说妈妈知道了,你不喜欢妈妈洗澡,因为你希望妈妈用洗澡的时间陪伴你。接着我就把头探出去,笑着看他,让他知道妈妈在意他。接着我开始找话说,从他的早餐面包的颜色,说到南苑的鱼池。话说完了,我也穿好衣服了。
接下来,我在房间涂脸,他挨着床和我说话。
“爸爸去哪了?”
“爸爸已经去上班了。”
“妈妈,你今天不用上班了?”他的眼神瞬间发亮。
“妈妈今天也要上班,我们准备出门了。”
“妈妈我担心你上班。” 秒变准备哭的表情。
“亲爱的这不叫担心哦,你是不喜欢爸爸妈妈上班,希望爸爸妈妈一直陪伴着你。”我让他认识自己的情绪。
“妈妈我不喜欢你上班,我希望你陪着我。”他自然的就接着说。
我没有说话,走到他身边,亲了一下他的小脸,轻轻的说“妈妈知道。”
“可是你要去上班。”他无奈的笑了一下,自己就接着说了。
“因为妈妈相信均均呀。”我笑了,又亲了他一下。看到他的眉头有点皱起,我张开双手,心里说着:宝贝来妈妈怀里吧,妈妈给你爱的能量。他过来了,我抱起他走到客厅,一边说:“妈妈都知道的,妈妈爱你。”
接着我希望他换出门的衣服,他不愿意换,瞬间跑到睡房里头,爬上床,自言自语说“我要上床了”。
“你要换衣服出门了。”
“我不想换。”
“好的,那就不换了。不换也是可以的。”
“不换也是可以的。”孩子的脸瞬间笑开了花。
“好的,我们要出发了。”
“我想在床上。”
“可以的,你可以在床上待一会儿,然后再下来。”
“我可以带小香巾吗?”
“当然可以。”
于是小孩自觉下床,开心的带着小毛巾出门。
到爷爷奶奶家楼下了,我抱着他走进小区,自己编着歌唱给他听,内容都是说爸爸妈妈爱均均之类的。然后我接着说:“爸爸妈妈跟均均一起的时候爱均均,上班的时候也爱均均,无时无刻都爱,无论在哪里都爱。我们也会想念均均。”
到了爷爷奶奶家门口,宝贝对着我说,“妈妈我想念东山的家。”然后一边拖着我的手。“宝贝我也想念东山的家。”我把他送进屋里,然后笑着和他说再见。
如果生命是一场戏,让我选择,我肯定愿意选择平和充满爱的版本。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潜意识,我们的头脑不愿意这样选。
“不要嘈我,自己吃早餐。”
“爸爸妈妈要去上班呀,不上班怎么挣钱养家?!”
“我们要出门了你不要在这磨磨蹭蹭的。”
“出门就是要换衣服呀,你干嘛这么不听话?”
“天哪我真想直接把你从床上拽下来!”
“……”
这些是我曾经有过的念头,这念头背后,是愤怒、无奈、委屈……。有时候,就算不说话,我的负面情绪,还是会有让空气凝固的感觉。当我粗暴的想压抑自己的情绪,我也在粗暴的压抑孩子的情绪。当我否认自己的需求,我也在否认孩子的需求。只有我接纳自己的情绪,我才接纳孩子的情绪。我给自己爱,我才能给到孩子爱。
我让内疚的情绪流淌,允许自己在洗澡的时候无法全然的陪伴。我不压抑自己,所以也不打压孩子的不满。孩子是可以不满的,是可以表达的。所以我让他看见我,看到妈妈的笑。
孩子不喜欢妈妈上班。我接纳自己的状态,我不是完美的妈妈,所以我接纳孩子的情绪,把这个情绪背后的需求解读出来。
我相信自己的当下作为在职妈妈是最好的安排,所以我相信孩子,他在爷爷奶奶照顾下可以很好的成长。所以我不多说,温柔而坚定地要求出门。
没有技巧和话术,有的只是不时回归的自己的内心,看见自己。每次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看看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妈妈我真希望你一直陪着我。”或许在我幼年的时候,我也曾经这样渴求过。小时候以为爱只能从别人身上取。长大了,才逐渐知道,爱自在心间。妈妈的爱,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