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刀锋》有感
“ 尖利的刀锋很难躲过,所以智者言救赎之路荆棘遍布。”这是全书的开篇引言。虽然小说都是谈及生活,但是毛姆的作品体现了对人性的包容,对世界善意的探寻。
故事中拉里,伊莎贝尔的价值观不同,选择的人生方式也不同,分道扬镳之后,全书的故事才开始展开。
拉里选择了周游世界并且图探求生存的奥义,我觉得不难理解,一个从小就有个性又很有想法,有很多朋友却又生活的很孤独的人,从小就应当对世界有很多不是太积极的疑问,在他参与了战争之后,内心受到了一次震撼的冲击,陷入沉思的内心束缚住了他,使他越发地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太过孤僻,虔诚地追随自己的内心之后解脱的也只有他自己,最终他内心向一个圣人一样的存在,其实事情最终也仅仅如此,他能拯救的只有他自己。
但是从他的初衷来看,他的结果无疑是成功的,他浑身散发出的气息是宁静,善良,平和以及无私。
从伊莎贝尔的初衷来看,她最终出落的风趣幽默,彬彬有礼,殷勤好课,识分寸知进退。处事泰然,落落大方,充满了自信。
由此来看他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已经修炼出来自己满意的样子。就像一片叶子,向阳的一面与向阴的一面,向阳的伊莎贝尔努力地吸收阳光的光泽且让自己大放异彩;向阴的拉里面向大地探求人性的起源,质疑神性的不足,并且对凋零下来并且走向腐化与自甘堕落的索菲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同情。
斟酌下来也只能承认他们都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拉里认为一个人一旦变得纯洁,完美,就会产生广泛的影响,而那些追求真理的人自然而然会受到他的吸引,或许他是对的。内心积压那么多打击的苦楚与悲哀,总要探寻到一种适合自己的信念才能获得内心的解脱,救赎的道路总是荆棘密布。
而伊莎贝尔追求欢乐,她的一举一动都显示出自小便习惯于户外运动的女孩子的那种洒脱自如。内心没有承受那些阴暗面的她还是活在自己应有的向往中。
看完了整本书再回过头去体会开始几章节的话才明白作者开头的穿针引线。作者的眼中伊莎贝尔像是在爬格陵兰雪山,而拉里在印度珊瑚礁上垂钓,最终各有收获,各得其所。
爱情就像一个很差劲的水手,一旦航行,他便痛苦不堪。可是,如果你抵达大西洋彼岸,与对方隔海相望,就会就会以外发现启航前那种无法忍受的痛苦突然变得微不足道了。尽管这本书的本质不是谈爱情,但是却有无法抑制的联系。
或许观者更赞同拉里,赞赏他的价值观,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并且认同“人的伟大超出人之想像,修得智慧之身,便可获得解脱”。但是莫名觉得拉里很恶心,是个伪圣人。精神世界富足之后选择了不作为,带着散尽积蓄无私捐助他人的自我“圣洁”遁世退隐,很虚伪。
相比之下,开始欣赏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不是太明白他的意思,但是有一种人类该有的积极的态度,有帮助解决某种事情的态度,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姿态。这才是从本我,自我走向超我该有的精神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