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自我对生活的悦纳程度,跟金钱、名利、地位等外在因素无关。外在因素只能影响幸福度,不能创造幸福本身,真正的幸福是内在的。无论小时候的一无所有,还是长大后找到价值追求,在目标明确,看到希望,执着追求的过程中,人是最幸福的,甚至能达到忘我忘记时间的“心流”状态,是幸福的高峰体验。
当下,很多人感觉不幸福,问题大多出在自己身上。原因之一是把个人的幸福纳入社会体系,个人体验变成了社会评判,最直接的体现是相互攀比。忘记自我,等于背叛,必然痛苦。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深刻反思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处理好内在、外在,达到平衡后会好很多。
从个人角度来看,普遍的幸福体现在已满足和安全感,以及价值(梦想)追求中的成就期待感。从需求层次看,不同阶段的人,在不同需求层次被满足时,都会有短暂的幸福。获得幸福是本能,维护幸福是智慧。按我想法,七情六欲中都能体悟幸福,但大多数人不喜欢在不幸、挫折、痛苦中寻找意义感。
问题是,生活恒变,可预期的安全感总有被打破的危险,万物本身波浪前进螺旋上升的趋势不变,只要变化,就会踏入危险区。在安全感保存的前提下,探测未知生活有刺激的幸福感,如果稍有成果,又有收获的成就感,人就在求不得与已满足之间摇摆。如今安全感无虞,问题是如何面对无休止的追求和渊薮般的欲望。
个人的满足其实很简单,一箪食一瓢饮而已。不纳入社会体系的个人发展也很简单,自我的追求如果不涉及社会对比,将没有对错和成败。个人的尝试与体验,横竖都有意思,一切归于经历,过程只有好奇、刺激、兴奋等情绪变化,哪一种都很有意思。可见,保持赤子之心,内求自我,根本的幸福人人触手可及。
社会如同放大器,欲望、不满等会千百倍放大。在社会体系下,个人的平衡容易被打破——伦理纲常如同枷锁,功名利禄好似镣铐,把人异化成攀比的工具。人不再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他人,面子,地位,钱……人变成了攀比的对象和相互利用的工具;目的不是生活而是攀比;过程忧心忡忡,结果变成起点,永远在路上,从来不安定,幸福只如水中月。
不参与社会化就幸福吗?躲在小楼成一统,体会的只是最浅层的幸福,不推荐,在社会沉浮中如何获得尊严及更好的生活,才是重点。幸福是种能力,应不移于外物,无论世外桃源还是红尘炼心,我在哪里幸福就在哪里。面对自我,我就是世界,面对世界的海洋,我就是海水,如此,将幸福升级,是接下来的革命,武器是能力和方法。
恒在安稳的占有是幸福的根,变化发展的追求是幸福的魂。心之所至,占有微末就占有了全世界,心若不足,世界也难填欲壑,所以,首要修心。除了占有多少,还有选择多寡,选择太多,择一而从,选择太少,方法弥补,这时需要修人。注意非不能也而不为也的辩证,打通二者变为强者。
总结:多数人过着假生活,与自己无关;多数人太执着,欲求不满;多数人能力不足,方法不够,选择有限。所以,多数人不幸福。过自己的生活,少一些无谓的欲求,多培养能力方法论,有足够多的机会与选择,以平常心看待生活时,幸福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