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刚出生的婴儿,大脑已经预装了产生情绪的能力和发展亲近关系的能力。
刚出生的婴儿就有恶心、紧张、感兴趣和满足的感觉。出生之后6个月,婴儿就会有生气、害怕、悲哀、惊讶和开心的情绪;到18个月,又会增加害羞、嫉妒、内疚甚至包括骄傲......
不同的孩子对相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情绪。比如有些婴儿特别讨厌穿袜子,而大部分婴儿就不会有这种情绪;再比如有的婴儿特别喜欢宠物狗,而有的婴儿会特别害怕宠物狗。
搞明白孩子对什么东西会有情绪化的反应,然后相应的做出回应,不仅可以促进父母和婴儿亲近关系的建立,同时也是培养快乐孩子最大的秘诀之一。
父母的回应可以极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和别人共情的能力,而共情能力对保持友谊又至关重要,人际关系的好坏又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开心。
02
上面提到了,婴儿出生就有能力和别人建立关系。
对一个无助的婴儿,可以快速的和能喂养他的人建立安全关系是特别重要的技能;对成人,孩子的出现,大部分成人也都会非常感动,所以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很快就能建立起来。
随着婴儿慢慢长大和这种双向的沟通强化,孩子和主要的照顾者就会建立起亲近关系(bonding),也被称为依附关系(attachment)。
出生后前几年,如果父母对孩子非常关心并且关注孩子的情绪发展,这种亲近关系就会越来越强,也会越来越亲密。
反之,亲近关系就会出现问题,孩子也就没有安全的连接,这些孩子也就不会成为快乐的孩子。长大之后,这些孩子会缺少同理心和更易怒,甚至成绩一般也不好。
03
一个因为孩子缺少父母关注,没有建立亲近关系,从而导致孩子发育出现严重问题的极端例子。
罗马尼亚时任总统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sescu)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决定,罗马尼亚国家人口需要增长,于是政府不加区别地对子女数少于5个的妇女进行征税,无论这些妇女是否具备抚养能力。为了应对由此造成的婴儿潮,政府开始设置公立孤儿院。这些孤儿院每天忙碌不堪,但它们在设计之初就存在缺陷,不能给这些孩子带来家庭般的生活。
20世纪80年代,这股浪潮达到了顶峰,孤儿院中孩子的数量高达17万。大多数孤儿在一片空白、无响应的环境下成长。孤儿院的看护人员三班倒,平均每个员工要照料10到15个儿童。婴儿们大多数时候都是盯着墙或天花板来打发时间,而且一个孩子每周接触到的看护人可能多达17名。
在神经科学家Charles Nelson、Nathan Fox以及精神病学家Charles Zeanah所著的《罗马尼亚的弃童》一书中,他们这样描述:
在这家孤儿院里,许多儿童在坐或者爬的时候都会前后摇晃,头也不停地左右摇摆,甚至反复将他们的手放在脸上,时不时地打自己耳光。这些儿童动作空洞、循规蹈矩,就像动物园里的老虎或大象在踱步。
通过PET扫描,罗马尼亚孤儿院里面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相比,在大脑物理组织上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几乎所有孤儿院孩子的大脑额叶皮质上的连接都要弱的多,注意力系统和负责情绪的边缘系统也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控制语言的区域几乎没有任何活跃,负责解读情绪的区域就像一个“黑洞”。
这些孩子中的一部分后来得到了救助和精心照顾。这部分孩子的大脑机能恢复了很多,但是长大之后比起普通的孩子还是会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般都会攻击性比较强,很难真正快乐起来。
04
父母和婴儿建立亲近关系的时效性被广泛误解。
很多人到现在还在认为:
孩子出生之后有个很重要的依附建立期。比如建议出生之后必须立即把孩子放在妈妈肚子上,否则就会错过最重要的时间窗口。
确实,婴儿出生后就开始寻求建立亲近关系,父母会是第一个目标。但关系是随着时间慢慢建立起来的,需要两年甚至更久。
05
养育孩子需要照顾孩子的方方面面,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养育都会显著影响孩子的未来。
但是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处理 - 包括父母发现孩子的情绪、做出相应的反应、促进和指导孩子的情绪调节 -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预测孩子未来是否是个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