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流十亦,三观不正95后,社会研究科学人。
如何衡量个体生命的价值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甚至经济学家争论的话题。比如著名的电车难题,就是将人们陷入生命怎么比较的困境中。有一年美国政府依据社会贡献,将灾害受损生命定为“每条25万美元”的做法,也引起了诸多人士的批判。大学生跳水救农民工值不值得?似乎也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我们只能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价的。
有趣的是,如果将眼光放大到整个人类的尺度上,在人类这个族群的认知中,生命的价值确实是逐步提高的。人类并非天生觉得生命神圣不可侵犯,所谓“视人命如草芥”,不是某些组织的作为,而是古代的集体意识。在《荷马史诗》里,随处可见关于残暴的、屠杀式战争的描写;直到十三世纪,屠杀仍未结束,宗教迫害导致了数以万计平民死亡。人类历史上有太多东西曾凌驾于生命之上,家族荣誉、信仰、集体利益,与对习俗和权威不假思索的服从相比,人的生命毫无价值。
直到人道主义革命之后,人类才意识到生命本身具有极高的价值。道德审视也从追求古老的德行变成了减少人类的苦痛。今天的人们强调自我的意志和利益,尊重个体的尊严和人格,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问题是,是什么引发了这样一场人道主义革命,从而将人类引上了一条新文明之旅呢?答案是,学习。人道主义革命的时间,与印刷术开始流传的时间一致。这也意味着,知识再也不是上流阶层才能掌握的财富,而变成了普通人也可以习得的力量。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人们疯狂传阅“禁书”,学习知识、讨论时政,成为了许多哲学的起源地。渐渐地,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自由的意志是一个人灵魂的体现,宗教和君主再也不能凌驾于一切生命之上。学习拓宽了每一个人生命的维度,带给生活无限可能。这股巨大的力量同样给一个集体带来了变革,敬畏人的生命成为了最高的美德。
这场学习革命除了带来对生命的认可,还带来了生命中被称颂的品格。有礼貌、坚韧不拔、充满创造力等等,这些被认为“与生俱来”的品质,其实是习得性的。我们的祖先们可以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就放弃生命以“接受神的旨意”,欧洲直到中世纪才慢慢建立起繁琐的礼仪。人类所有的美好几乎都是用学习的方式发掘出来的。因为学习的浪潮席卷而来,带动着文化、经济和科技的空前繁荣,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容易改变世界。
对每一个人来说,学习是枯燥且乏味的,而且很难有明确的成功。全中国960万左右的考生,最后能上本科的也不过16万左右。近些年“读书无用论”盛行,我能理解学习者背后对前途未卜的焦虑。但是,学习最大的用处不是为了让每一个个体都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极大成功,成为首富,走上人生巅峰。集体学习是目前唯一,可以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从17世纪到今天,短短三百多年,人类的科学就从万有引力进步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人类的经济变成了全球物联网和虚拟货币,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文明的力量比我们祖先们几千年的发展成果要璀璨得多,这正是集体学习的胜利。
学习是与进步等同的,不仅是个人知识的进步,还是时代的进步。从大环境来看,学习程度越高,人类的生命价值也越得以彰显。我希望大家能去学习,这不是无用功,这是一道改变时代的,振奋人心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