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一声霹雳,炸醒了多少灌水文章的人的梦,以后发篇文章费用超过X万就要开会讨论了
规定着实是有所必要的,行业里的确乱象丛生。去年生信文章发了1万4千多篇,其中当然有高质量文章,但是灌水程度有多大,你我心知肚明。很多用工单位入职发表过SCI有奖励,plosone和oncotarget都是被排除在外的,近几年又出现了四大水刊。
从新规中读到的第一点是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件事情
这个《意见》一出,不少大V开始狂欢,SCI早该取消了,可是我们把SCI论文打倒了,该用什么去评价比较科研人?凭谁更有关系?而且认真从该规定中,读到的信息应该是,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是被鼓励的
就和野鸡大学到处都是,你念个清华北大,谁敢说你,但是呢,这也对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顺延着这个思维下来,探索写论文的新模式还是很重要的
毕竟现在大学生扩招烂大学那么多,你也不是就不上大学了对不对(听说研究生也要扩招了,研究生也要烂大街了)
那SCI是什么?(这里我就不细说了,那就是个目录!和中文核心一个意思),这里主要唠嗑评价SCI的方法——分区和影响因子(IF)
当你写好一篇SCI打算投的时候,一些选刊助手会对杂志做出类似这样的图
科研者之家-scihub-SCI写作神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期刊查询www.home-for-researchers.com
小张并不能看懂这样的图,于是踏上了填坑之路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
*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
*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 ~ 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
于是我就猜测,她是JCR分到了2区,中科院4区?
后来我再查
发现这个期刊在梅普又是这样的
小张才知道分区里还分大类小类
像比如
ACS是化学类顶尖期刊,IF超过9,属于化学大类1区,但是到了小类,它属于综合化学类,像Chem Rev比JACS的影响因子还高,JACS只能是小类2区。还有不同的杂志可以属于不同的小类,如 J electrochem soc属于电化学3区,但是属于膜技术1区
所以要看学科分类,这里就要提到很吃亏的一个地方了,很多高等院校到了年底评文章的时候,如果只看SCI分数,很多外科的医生就会相对吃亏。5分的文章在外科领域可能排到一区了,但是在肿瘤学里算2区,这种唯分数论就会很吃亏。所以综合评估分区、IF指数是很重要的。
分区的目的就是给各个学科分类,这样一说1区,可能SCI的分数不一样,但是能在各个学科排到1区,那就是比较优秀的杂志了。
这就是为什么有了IF指数,还得有分区。
——对于有晋升或者毕业要求的各位,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问问医院科研处,然后把那个标准再往上提一提,毕竟据我所知很多地区的晋升标准都在不断的往上提,可能等你发表了,医院标准又往上提了(国人适应规则的能力太强了)。
像H指数等就是一些评估质和量都很有用的指标。
如果一位作者共发表了N篇文章,其中h篇文章每篇都被引用了至少h次,而其他(N-h)篇文章每篇的引用不多于h次,那么这位作者的h指数就是h。h指数的计算综合了一位作者的发文量和被引量这两个指标,对“质”和“量”二者有一定的兼顾。
一位优秀的学者的h指数不应该低于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年数—— by writing science
为什么要引入别的参数呢?IF影响因子作为一个古老的评价指标,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它的分数可以人为操纵,几个大的出版商联合起来,折腾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你看看它的计算公式(一年两年这个时间不重要哈)
影响因子是根据前2年计算出来的,即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前2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增大分母,尽量减小分子可以吧。
所以那些大佬们,可以通过一些趋势来判断IF的走势进行投稿。杂志社有些也会玩火上身,把自己玩的被踢出了SCI。
——所以参考一些网站,看看国人投稿比率,或者咨询一些大佬,好不容易写了篇英文,别刚中他就不是SCI了对吧
不说了,找到合适的适合自己的规则,活下去就好了。
新规有用没用,自有时间验证。
水刊,也是帮助一堆临床狗们活下去的东西呢。
临床也是很重要的呢, 支援前线,可没人管你发了多少论文(我同学还是哪个大V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