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解释一下,我只是一个知识的分享者,我没能力讲好这么高大上的课,但是我上了这节课。具体地说,这是一节超越我写作层次的课,这节课适合有一定文学功底,但又想追求更高层次创作的人。正如作者所说:
如果你初试身手的新人,可以把本书先放到一边。埋头创作就好!不用理会任何写作指导!
我的目标读者是我和一样——不仅有创作冲动,而且已经转化为实践,你的创作积累已经足够写出一部甚至更多的作品,还包括那些拥有失败经验的作家。
到底是什么课呢?是美国作家艾丽斯.玛蒂森的一本书,名字叫《写作课》。
艾丽斯·玛蒂森是英语界小小说最高荣誉“小推车奖”得主、 《纽约客》 《纽约时报》撰稿人,她用22年写作课导师经验完成这本《写作课》,旨在告诉大家:关于写作这件事,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
说实话,我是一个文学功底比较浅的人,所以我读这本书是比较费劲的。我读了两遍,第一次基本是跳读,因为我寄希望于找到我觉得很好理解的,尽管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但是我依然感觉很专业。抱着一颗不甘的心,第二遍再读,在揣摩中理解,感受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以及构思,创作方面的谨慎和巧妙。尽管只是一个读者,我依然感受到了与这本书的差距,但是这本书中展现的思维方式和写作常识,包括创作技巧,给我指出了一些思路,让我知道自己要怎样去学习写作。
我没有创作过小说,但是我经常陷入小说,会与主人公同喜同悲,但是自己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感觉有一个很复杂的故事,但写出来又觉得很平平,也就是创作水平的局限性造成的。我缺少小说创作的基本知识,也不敢大胆的挥洒强烈的情感、直抒胸臆,也是阅读这本书以后,开始明确我们要努力的事情。
一、必备的文学基础和常识
艾丽斯·玛蒂森在《写作课》中提出写作与文学常识的关系,就像风筝与线的关系,这个比喻恰到好处。小说能表现出意识层面的微妙变化与道德层面的细小差距,是一件很美妙但很难琢磨的事情,但作品最终要落脚到词汇和句子上,而不是感觉和经验,这就需要充足的文学积累。
艾丽斯·玛蒂森感恩自己的童年时跟随母亲的大量阅读,以及自己在专业学校受到的教育,这些为她的文学思维和遣词造句呢你打下基础,而且在大量的斟酌中,他能感受到不能的词语和句子在不同的环境下很微小的变化,哪怕只是语气与顺序,都能让文章锦上添花。但阅读与阅读也是有差距的,我们要想从阅读中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我们必须有精读,有揣摩。就像我读这本书的第一遍,我是读不下去的,因为我的文学素养决定了我读这样专业的书比较吃力,但是我坚持再读一遍,就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收获。我们有必要读背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来充实自己的创作领域。
二、构思的技巧
创作之前要有清晰的思路:写作过程中要考虑哪些东西?如何从阅读中取得经验?如何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和创作?
这些听上去稀松平常,做起来很难,我是有实际感受的,每次要动笔去写,却感觉三言两语就完了,写不下去了,这就是之前没有明确的思路。而且,写着写着,发现也许自己的想法还会有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带来的可能性是双面的,视情况而定,但是作家的创作是必须有主线的。
创作其实就是不断的以身犯险,创作者要描述的不是任务的遭遇,而是她们即将面临的遭遇。
所以创作者要从自然人的身份中抽离出来,保持平静的心态,无论作品中的角色如何变幻,都能不卑不亢地完成跌宕起伏的创作。
尽管创作都来源于生活,但必须的艺术加工与文学创作是小说的升华,而这些加工需要创作者足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让他从现实的人物中抽离出来,来更好的突出主旨。所以很多作家是孤独的,孤独到只有自己能懂,去想象适合自己作品的环境。
艾丽斯·玛蒂森通过大量的例子,结合一些经典的案例去对比,推敲,总结出创作的技巧和方法,都是在细微处展现出不同。同时,也让我见证了创作的不易,一本小说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呕心沥血。在这个要具有斜杠意识的时代,我也蠢蠢欲动,准备试试写点短篇,这本书打开了我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