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说太宰治吧!他是一位出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日本作家。在我的印象中他完全没有像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和村上春树那样有名。也不像川端文学和大江文学那样的轰轰烈烈,而是一种个体的隐秘的存在着,正如译者所说的那样,他的文学如同一条暗流,搅动着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点点细微的悲悯!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出身豪门,立志学文,投身左翼,放荡不羁,几度自杀,最后殉情而死,结束了短短三十九年的人生。就像他在本书中所说的那样,“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斥着耻辱!”
他的文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懦弱,卑微,屈从和敷衍,却也能让人感到绝不妥协的固执与纯粹。也正是他的这种纯粹性,让我喜欢上了这位日本“无赖派”大师。
这篇小说的成型,应当起源于京桥一家酒店老板娘手中的三篇手记和三张照片。那三张照片分别拍摄了同一个男人的幼年时期,大学时代和成年之后(或者说是死前,因为已经没有人知道他是死是活了,但那照片上的他,看上去就是一副“死相”。)作者并不认识叶藏这个人,但是照片上那张诡异丑陋,令人毛骨悚然,心生厌恶的脸,和那副“死相”,是作者从来没有见到过的!而这副“死相”的背后,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为什么老板娘会给他看这些东西?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促使他顺着这三篇手记,而写下了这篇发生在昭和五至七年间的故事。
整个故事仿佛都是在暗暗地描述一种无法弥合的失落感,主人公“阿叶”是一个十足的装模作样的人,又是一个带着疲惫面具郁郁寡欢的病人,即便是在一本正经的时候,别人也会认为他是在开玩笑。
对于“手记一”,除了开篇第一句话,令我沉默良久之外。没有给我太多的印象和思维冲击,我始终认为,搞笑和滑稽的思想和行为举止,对于幼年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也可以把它当作“可爱”加以形容。但如果将这种生活方式一直沿用并伴随着成长的话(无论是无知、无助、还是无奈),那就是一种可悲了。
在写与第一个女人的故事时,作者对内容表述的简单至极,是习惯于传统剧情思维的我,所不太适应的。他可以在仅仅两三页纸的功夫,便把与一个有可能名叫常子的女人(记忆已经模糊),从认识到为他殉情自杀的过程给了却了。令我不太理解的是,他还始终记得,在等她时,街对面的那个丑陋的寿司店老板的面孔和那个难以下咽的寿司。这样的描述,似乎也进一步印证了“无赖派”作家的通俗思维。
本书的主人公阿叶一直认同一个理念,即:“所谓信仰,不过就是为了接受神的鞭笞,而俯首走向审判台。就算可以相信地狱,也无法相信天国的存在。”因为有欺骗在,所以他不相信自己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他能做的就是用欺骗来博取周围人的好感,可事实上他的畏惧高过于对信仰的崇拜。因为他不够真实,又何谈信仰。
相同之事也反复发生在明日
只需遵从与昨天同样的惯例
只要避免过度的狂喜
自然不会有悲哀造次
蟾蜍总是会迂回前进
躲开阻挡前方的路石
有时候,他把自己比作诗里的蟾蜍,一只猫狗不如的更劣等的动物,只会在地上缓慢蠕动。无所谓世间是否容忍他的存在,他都准备腐烂在这破烂与卑贱里。直到在那个樱花树开出嫩芽的时节,听到了静子母女的对话,才隐隐地发现,他所认为的世间其实就是自己与自己的争斗,而且是即时即地的争斗。原来,他所需要的就是,把自己从世间的汪洋大海中解放出来。读到此时,我似乎觉得他的故事也应该从此刻开始发生改变。
良子的出现,意味着纯真与信任的开始,却并没有给故事带来幸福的结局,反而因为她的纯洁无瑕和对外界的毫无戒备,导致了又一个悲惨事件的发生。那个商人残酷地侵犯了良子纯洁无瑕的信赖之心,使它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浑黄的污水。良子的美好品质,是他理想中的妻子的模样,同样,也因为这个品质,使她背上了“罪过”的负累。而在这负累面前,他什么也不能做,尽管他在内心里对她怜爱至极。一瓶原本是良子为自己准备的安眠药,被他整瓶吞没之后。他再一次陷入了了恐惧,而这次恐惧的对象不是世间,不是自己,而是女人。“我要去一个没有女人的地方。”这是他“死掉”三天之后,醒来时说的话。
之后,他又回归了欺骗。从一个拐脚的药店老板娘那里,获得了提振自己的良药——“吗啡”,使他有了重获新生般的“振奋”,但这一切也只是暂时的自我麻醉,正当他即将无法自拔的时候,“比目鱼”和掘木的出现,终于让他获得了久违的安逸和救赎。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去一个没有女人的地方”——精神病院!
整个故事中,他几乎在没有反抗中度过了世间的种种,却饱尝了一连串的罪过!正如作者曾说过的一些话“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让他受伤,他甚至会被幸福所伤。”“活着,那是多么忍辱负重,奄奄一息的伟大事业。”世间的无助和命运的悲悯,令人感到,个人是多么的渺小!
故事没有告诉我们结局,只是说,那个京桥的老板娘收到了一个.没有寄件者姓名的包裹——三篇手记和三张照片。然后就有了以下的对话。
“你认识阿叶吗?”
“不认识!”
“十年了,他或许已经死了!”
……
虽然这篇小说的文字相对不长,但要读懂这位“无赖派”文学大师的书,难度应该也不算小,所以他的书,读一遍是不够的。如果是了解太宰治的读者,应该可以看到书中留下了多处他自身经历的影子。很多时候他好像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三观不正的少年,一直在用隐形的暗流,搅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内心。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一种略显病态的恼怒与颓废。他的那种情绪,有可能让你读完之后,会将整本书斯的粉碎。所以,如果你还没有做好准备,那么请谨慎阅读!
最后,还是引用作者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读书笔记,“生而为人,我非常抱歉!”
2019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