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达宾小酱
在中国历史众多人物中,有一位晚清大臣的传记,无论是从政的、经商的,还是其他行业的,都推崇至极,在人物传记畅销榜上一直居高不下。这本书叫《曾国藩传》,去网上一查,他的传记目前竟然已经有几十个版本。
曾国藩确实是一个励志偶像,他出生普通人家,也不是天才,靠着努力和坚持,中进士,十年七次升官,建湘军,办洋务,位极人臣,走向人生巅峰。
曾公让人佩服的除了他的坚持和努力,还有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从来没有带过兵,就敢第一个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天国;没有办过工厂,就敢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没有办过学,就敢建立中国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
他一生顺风顺水,为官清廉,被人尊为“文胆武略、官场楷模”,但是却因为一次失误,一失足成千古恨,给人生留下一大污点。
01 科考进士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一个农村(今湖南娄底)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是老大,家里人虽然多,但因为多少算个地主,所以曾家生活倒也宽裕,六岁就送大儿子上学念书去了。
虽然天资普通,但曾国藩从小就懂事,读书十分努力,16岁考童试得了全市第七名,22岁考中秀才,24岁考乡试,以全省第三十六名的成绩成为举人。
考中举人后,信心满满的曾国藩立即进京,准备第二年的会试(全国考试),结果名落孙山。第三年,考恩科,就是朝廷给正常会试没中的考生一次补考机会。可是曾国藩还是没中,下次考试要两年之后了,只能先回家再复习复习了。
两年后,28岁的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考了个全国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终于鲤鱼跃龙门,开始步入仕途。
02 与“考试”有不解之缘的升迁路径
中了进士的曾国藩,就像开了挂一样,在官场十年七次升官,总共升了十级,37岁就成了二品京官,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实职啊。我们看看他的升迁历程:
中进士之后,朝廷还会安排一次朝考,考得好的会选为庶吉士,前十名的答卷还要让皇帝钦定名次。一向考试没进过前三的曾国藩这一次却成了一匹黑马,异军突起,以第三名的成绩上报道光帝,道光帝一看,这文章作的很好,再提一名,一下就成了第二,直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军机大臣穆彰阿也看上了这个年轻小伙,把曾国藩收入门下,尽心栽培。
30岁时,曾国藩参加馆试,考了第二十九名,提升为翰林院检讨。
3年后,又到四川省担任乡试的正考官。两年后,又担任任会试(全国考试)同考官。
随着监考地位的上升,他的官职也一路提升,从翰林院侍讲到文渊阁校理,再到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直阁事。
37岁时,参加大考,得了二等,不久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接着授礼部右侍郎,成了正经的二品大员。第二年,又署兵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伴着考试、监考,步步升迁到多少人一辈子都升不到的二品京官。
如果生在和平时期,曾国藩或许就该这样一步一步在官场中升上去,史书对他的评价至多是“名臣”,但绝对不会有“中兴”二字。也正是“时势造英雄”。
03 首创湘军
道光帝驾崩没多久,广西一位落榜秀才就拿着西方的《圣经》,举起“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义旗,开始了与清朝长达14年的斗争。
年轻的咸丰帝有些着急,召集君臣商议对策,曾国藩直接建议,“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的过失,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过了几天,心情平复后再看才真心认错。
正当太平军势如破竹,从广西一直打到湖南,也就是曾国藩家门口时,曾国藩正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孝。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咸丰帝还特意下令就近让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团练对付太平军。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拿着皇帝的圣旨在家乡正大光明的组建这支私军,也叫地方团练,因为主要是湖南人,所以也叫湘军。这支军队主要靠曾国藩个人的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拉赞助、挑军营、买兵器,好不容易才拉起像模像样的队伍。有了队伍还缺将军啊,这就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了。
前半辈子只动过笔杆子的人,现在四十多了,却要拉队伍,而且是马上要上战场和“长毛”打仗的,换个人估计是不敢接这活的。只有曾国藩,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他向清廷上书要了个人,一个都司「相当于现在的师长,手下一千号人左右」,叫塔齐布。这或许是因为他在太平军打长沙时守城表现突出,也可能是他在火器营矜矜业业的名声。事实证明,塔齐布确实是个人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评价曾国藩“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湘军组建后,曾国藩严肃军纪,全身心投入,“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04 猛虎出山
组建一年之后,太平军北伐已经打到山东了,朝廷实在坐不住了,让曾国藩的湘军赶紧出动,于是这只猛虎出山了。
曾国藩先以一篇《讨粤匪檄》在道义上震住了太平军。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意思就是说,我们数千年中华文明一直传承孔孟之道,你们太平军竟然拿着洋人的基督教来反抗朝廷,孔子、孟子知道了都会在九泉之下痛哭的。这文章诛心了,那孔子、孟子都哭了还得了,全中国读书人都不答应了。
但湘军毕竟是一支新军,这个仗打得也是起起伏伏。靖港水战被太平军石祥贞部打得大败,曾国藩被朝廷免职,羞得他要投水自尽。幸好后来老乡弟兄们争气,把太平军收拾得一楞一楞的,直接从湖南打到湖北、江西,皇帝还赏了曾国藩黄马褂。
可没多久,劲敌石达开来了,先是逼得曾国藩弃船而逃,接着又把他困在南昌城中,这滋味真的是,熬人。幸好老天眷顾,“天京事变”「洪秀全与杨秀清这两个太平天国最大BOSS内讧,最后杨秀清被杀」发生了,湘军才得已喘息,后来太平军内部不团结,石达开带着队伍出走了,最终让湘军把他们的“天京”「今南京」围成个铁桶。
只用了50天,湘军就攻破天京。进城后,湘军开始了长达6天的屠城,湘勇们上到将军,下到兵卒,个个如同魔鬼,在南京城烧杀抢掠,最后曾国藩上报的请功奏折中还写“毙贼十万余人,秦淮河尸首如麻。凡伪王、伪王将、天将及大小酋目约三千名,死于敌军之中者居其半,死于城河沟渠及自焚者居其半。”当时的南京城只剩下太平军不到一万,如果上报属实,那是有多少无辜百姓遭殃啊。一个月后,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所以南京人称曾国藩为“曾剃头”、“曾屠夫”。
但灭了大清心头之患,朝廷对他的嘉奖丝毫不会受这些事影响,已经54岁的曾国藩很快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懂事的曾国藩也立马奏请裁撤湘军,这两万五千精锐之师也顺利成为历史。
05 办兵工厂
深刻体会鸦片战争之痛的曾国藩虽然很痛恨洋人,但内心里也对洋人捣鼓出来的玩意儿很佩服。在对抗太平军的过程中,他就开始思考如何自己造出好兵器。
攻克安庆后,他就在安庆开设军械所,邀请当时中国最好的技术人员,如华蘅芳、徐寿、龚芸棠、徐建寅、张斯桂、李善兰、吴嘉廉等,一直仿制外国的装备,先是造出中国自己的第一台蒸汽机,然后又造出第一艘蒸汽机轮船。
他的一生虽有污点,但总体上说是极其成功的,名誉地位,别人所有的,他皆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有。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传;立功,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事事以身作则。他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相”“近代史之父”。他也是毛泽东惟独佩服的人物,蒋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师形象。纵观其一生,他那变化无穷的谋略智慧,他那独特的修身之道,他那行之有效的权术哲学,他那居官不败的当官真经,他那一眼见底的观人秘诀,无不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