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忽然发现,读书和社交是一回事
为了给社群做分享,我重新又读了《在人生拐角处》。拆书的结果,我开始明白了汪冰老师的读后感。有一次电台做节目的时候,汪冰和我说:赵昂,你太实在了,一本干货,换做别人,可能要慢慢写,兑点水,一本能写出好几本来。
我心说,你是骂我呢,还是夸我呢?干货,你不知道现在人们都喜欢水货吗?喜欢八卦,喜欢故事,喜欢轻松,喜欢情感类,甚至会喜欢看上去有用的东西,但是,很少有人会喜欢干货。说实话,我也不喜欢,曾经,我一直想读一些书,一些看似高逼格的书,结果,书是买回来了,但是变成了房间装饰。
昨晚剽悍一只猫还在微信问我,大湿,推荐几本书吧?我说,我只会写书,没读过什么书。“晚安”,猫爷走了。只会写书,这看上去是一句很拽的话,其实,我是真有阅读障碍。我从小爱读书,但是应试教育对于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把我的阅读习惯生生地扼杀了,我没有训练出来阅读速度,读一本书特别慢。我在读书的时候会反复琢磨和思考,读一本书的时候,思想会发叉,于是,又会翻找其他书,如此下来,我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
这么让人羞愧的事,怎么好意思拿出来说呢?于是,我给自己找辙,我说,学习方法有三种,一种是从书本中学,学习他人智慧;一种是从实践中学,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一种是向别人学,榜样、同行、同事,从他人身上学。我有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我擅长从实践中学。我就这样自我催眠,于是,就更不读书了。关于读书的问题,一概不知。
而且,我对一些读书方式有看法。特别是对于动不动就晒书单,好不好就制定一个一年读多少本书的计划。我其实心存鄙视,读书,真的可以像颜值一样拿来晒的吗?我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也应该晒“气质”啊。
但是写了书之后,我就一直在进行自我批判。作为写了一本书的认真作者,我知道写书的艰辛,每一句话都要经过斟酌,甚至我会一直修改书稿,直到编辑告诉我,不要再改了,已经开始印刷了。我不是什么大家,写的书只是希望把自己在咨询中看到、想到的经验总结并呈现出来。我知道,这对当事人有用,我写书,希望以文字的形式对更多的读者有用,哪怕一个想法,哪怕一句话。这么说来,读书是有价值的!
这么说来,我忽然看到读书的另一个有趣的价值:读书是和作者的交流,虽然是通过文字的方式。于是,我就更加坚信自己的读书论:不一定读很多书,晒读书不一定有气质。因为,人一定会有自己喜欢的人,也就会有自己喜欢的书。有人喜欢广泛社交,有些希望少链接,深交流。读书和社交是一回事啊。
我属于哪一类呢?看我这么内向,肯定是喜欢深入交流的人了。所以,读书少也属于正常嘛,怪不得,很多书我读了开头,就没读下去,因为我不喜欢嘛。你看,我在自我批判中,又给自己找了新的借口。
我得为自己的这个发现做点什么,具体说,是为我再一次的自我认知做点什么。我想做两件事:
1.我写了一本书,所以,我希望和读者深入交流。特别是,希望了解读了这本书,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实践?有什么改变?同时,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期待?我喜欢深入交流,所以,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和我玩:
给我写邮件。把读书期间的想法写给我,如果有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希望和更多人分享的,也告诉我,我在微信公众号里帮你发布。我想,愿意读我的书,能读出滋味的人,一定是和我有共同思想频率的,那么,我愿意听你说,交流的多了,我还会希望认识你,人生拐角处,冥冥之中的链接,或许会开启不一样的人生。我的邮箱:
制作成长卡。有些读者告诉我,书里有一些话引人深思,我也在有些地方看到了有人从书中选取一些自己有感触的话(俗称“金句”),配以图片,制作出了好看的卡片。这个,也提醒了我,我自己都会收集一些金句,为这些语言拍手叫快,更为语言背后的智慧所折服。如果有精美的成长卡可以传播出去,那真像每天值得期待的艺术品了。开开脑洞,我们再想些好玩的方式,我们做一个成长卡设计大赛。详情看第二篇吧。
2.我想开始读书,认真地想开始读书了。我得想个可以读下去的方法。
荐书跟读。基于我“读书慢,挑书读”的缺点,我准备挑战一下自己,下个阶段,准备死磕一些书,即便是慢,也要读。作为生涯咨询师,我也知道怎么跟自己玩,怎么玩自己。就准备把家里的装饰品(书),分分类,按意愿度排排序,然后一本一本读过去,为了保证结果,我会从8月份开始公布读书进度,写读书笔记。为毛是8月份?因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你和我一样不爱读书,读书很慢,那不妨和我一起来挑战自己:如果你看了我的读书笔记,喜欢我读的书,那就一起来读。如果你有自己的读书计划,那不妨和我一起开始,我做你的伴读书友。当然,读的好了,写出读书笔记和心得,也一样欢迎你发给我,和大家分享。
写到这里,我想,又一个心结打开了。人生,就是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就是不断玩新花样的过程,这是我给自己找到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