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坚持读书,也在努力让自己利用上每一个时间碎片。
上一次聊了《彷徨之刃》这部小说,我也写了一篇书评(文末有书评链接),当时题目定的是《何为正义?何为法律?》,因为在读那本书的整个过程里,对正义和法律一直都有模糊的概念,我也会时常问自己:这世间是否有真正完美的正义与法律?
《彷徨之刃》是最近读的小说里,东野圭吾的第二本,偏推理方面,这几天又看了一本他的书----《信》,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这本书刚开始时,和我看过的他的另外两本书一样,很快就写到杀人,以及杀完人之后的逃跑,但与前两本不一样的是,这次,杀完人跑出去后,很快就被别人发现他杀人了,以及很快就被抓,关进了监狱。
从这个时候开始,整本书的走向就与其他的书产生了不一样。
《信》不是一本推理小说,而是一部叙事小说。
主人公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身上集合了底层人能有的各种不幸:父母早亡,哥哥承担照顾弟弟的职责,哥哥没有学历,只能干些最底层的工作,收集破烂,搬家公司等这些体力活,日积月累,哥哥积劳成疾,走投无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小说也从哥哥走上犯罪道路后,开始展开叙述:
1.唯一的弟弟因为哥哥锒铛入狱,而心慌失措,特别是在得知哥哥杀人的动机是为了给弟弟弄学费以及给弟弟拿栗子后,更加自责。
2.但现实的生活,很快让弟弟从自责转变为对哥哥的愤恨,因为哥哥的入狱给弟弟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高中匆匆结束,同学疏远,喜爱的歌唱也因哥哥的事情而停止,甜美的爱情因此而遭到女方家人反对,包括后来的工作,甚至孩子和家人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困扰,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转变了弟弟对哥哥的感情,以至于弟弟希望尽早与哥哥断绝关系,不希望哥哥再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
小说题目是《信》,而整部小说我认为也是围绕着信来展开叙述,哥哥在监狱里每个月都写信给弟弟,但弟弟却一封信也没有回过,但日积月累,由于弟弟对哥哥的愤怒越来越深,导致当看到哥哥每封信写的都是无关痛痒的事儿,而自己在外面却因为哥哥而惨遭歧视,对比之下,弟弟更恨哥哥。
“歧视,愤怒”充斥着弟弟的每个神经角落。
“正是这样。人都有着各种关联,有爱情,有友情,谁也不能擅自将它切断。所以绝对不可认可杀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杀也是不好的。所谓自杀,是杀掉自己。即便自己认为可以这样做,他身边的人不一定愿意这样。你哥哥可以说像是自杀一样,他选择了社会性的死亡。但是,他没有考虑留下来的你会多么痛苦。靠冲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包括你现在受到的苦难,都是对你哥哥所犯罪行的惩罚。”
这是小说里平野对弟弟说的话,简单直接干脆。
在读这本书时,我会觉得,“弟弟”这个角色,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小说里的弟弟在遭遇每一次事情之后,都会怪世界的不公平,质问哥哥犯罪与弟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哥哥在监狱里无忧无虑,而弟弟却需要在外面遭受各种歧视待遇。
生活中的我们也一样,在遭遇不顺,考试失利,恋人分手时,也会痛骂世界的不公平,会骂老天,会骂上帝,会骂你看不顺眼的任何事、人。
接下来,我们还会像弟弟一样,一旦遇到,立马想到的就是逃避,躲到不认识我们的地方去,无论是弟弟还是我们,完全不知道,也许这些正是我们需要经历的。
逃避没有用,躲藏没有用,我们需要的是正确面对,我们需要的是抓住你眼前任何一根线索,去利用它,让它带着你走出眼前的困境。
小说里,弟弟一直在强调为什么他会遇到这样的哥哥,但亲情不是枷锁,亲情是什么?小说里后来写到:其实若没有哥哥的这些信,若没有他对哥哥的愤怒,他活不到现在,至少不会活成现在这个样子,也许也会和哥哥一样,去抢劫杀人。
所以,亲情不会成为枷锁,反而会成为动力。
文章最后,弟弟还是与朋友一起到监狱里去表演,在经历了那么多事以后,弟弟终于明白躲避不是解决办法。
就像轻易得到的东西留不住,轻易放弃的梦想,那不是梦想,轻易失去的爱情,那也不是我们所期待的爱情。
小说最后有这样一段话:直贵的目光捕捉到了坐席的一点,是在右侧后方,仿佛只是那附近突然闪起了光,那个男人深深地耷拉着头,比直贵记忆中的姿态要瘦小一些,看到他的姿势,直贵感觉身体深处有一股热流突然涌上来,男人把两个手掌合在胸前,像是在忏悔,又像是在祈祷,甚至能感觉到他在微微地颤抖。
这段描写的让人如此心痛,一个曾经可以承担起整个家,照顾弟弟的哥哥,如今陷入了自厌自弃的地步,到了无法面对亲人的地步。
我们没有那么的伟大,会经常想到躲藏,甚至会脆弱到哭泣,但就像小说里的弟弟一样,即使这样,我们仍旧需要继续生活,面对一切。
而此时,我们需要的就是一颗坚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