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原生家庭这个词,是看武志红老师的博客。他是一位心理专家,畅销书作家,更是一位文化商人,pua的本领也是一流的,他强调的那些关键词——“控制欲”“共情”“原生家庭”“共生”“边界感”……很容易击中大多数人的痛点,获得认同。尤其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很多心理问题,很多精神羁绊,如果能找到根源,而且是又原始又具象的根源,是不是有一种找到答案的醍醐灌顶,以及被治愈被救赎的希望?
比如他提出,你为什么穷?——因为你被自己诅咒了,你害怕自己有钱,你的潜意识觉得富有一定要付出代价来交换……还有你为什么晕车?因为你潜意识想控制车,驾驭车,如果不能够,你的躯体化症状就会抗议这种不能够,而你的控制欲,则源于你的童年创伤。那么只有放下想驾驭的执念,疗愈伤痛,你才能不晕车。难怪下面有读者评论,又回到了你熟悉的原生家庭环节……的确是这样,在他这里,原生家庭是个筐,几乎背了所有心理疾病的锅。也许甩锅嫁祸是人的本能,把个人心理问题归结到原生家庭的伤害,正中许多人的下怀。
武老师写的《巨婴国》,已经被封禁。书中谈到中国现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逼婚、愚孝等,源于当代中国的国民性,即大多数成年人的心理水平,还停留在婴儿阶段,可谓“巨婴国”。保持着婴儿的全能自恋和共生特点,最终以控制狂、无助感、不安全感等心理问题集中显现。这本书之所以被下架,除了现实事例过于敏感,人性描写过于裸露,还因为对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进行了严重的批判,而这种批判是夹杂了主观感受和偏见的。
不否认很多原生家庭是有问题的,不否认武志红老师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透视且立体。但无论是心理现象和根源解读,都会有“个案”,观点也仅代表一家之言。只要你的观点带角度带经验,就难免是偏颇的,片面的。
武老师很多次提到母亲对他的伤害,谈到他自己一直不婚的心理状态。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是为了减轻了父母的抚养负担和社交压力。的确,孩子不一定非要听话,说不定,就是因为新一代的主见和锐利,社会才得以进步。但父母的初衷,总还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给一些借鉴和提醒吧?如果这样就压制了孩子的天性,导致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形成了缺乏生命力和独立性中国式的老好人,那么社会的拷打就没责任了吗?
他一直强调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天性是“束缚”。那么这种束缚,与“约束”和“规矩”之间的分界线在哪里?如果变换角度,换位思考,很多孩子对原生家庭也是有过伤害的,且不说极端的例子——超雄综合征,这种孩子多一条染色体,基因携带的天生恶魔。就是正常的孩子,又给父母了多少无奈和负累。如果镜头能够反转,同样的记忆,是谁给谁伤害还不一定呢。
有一个网友分享小时候用心采摘了大捧的鲜花送给母亲,却被母亲嫌弃地扔掉了,这件事她记了很久很久,多年后提起来,他妈说,那是一大捧石楠,臭得她喘不上气。
还有一位说自从有了二胎弟弟,父母就没关心过他,往死里打她。她母亲还原事实,是她偷偷把两个月的弟弟塞进书包,带到学校给她同学看。
所谓伤害,其实是相互的。
《巨婴国》中写道:“”我不爱你,我恨你,我觉得你糟透了,可我离不开你,因为你具备超重要的价值——我可以将我的一切不幸与痛苦归因于你,而免除了自己的责任。多少人的所谓情感,其实是这么个东西。”可见,武老师本人就是清醒的,纠结的,拧巴的,矛盾的。他建立的是速成心理学,并没有解读亲情和爱的本质是什么。他的套路是给孩子贴上缺爱、恐惧、自卑、甚至忧郁症标签,给父母贴上否定、打击、控制欲、情感勒索、暴力、偏心、吝啬、无能、没有边界。以上标签对于任何一个叛逆的孩子来话成了万能公式。父母原罪论、控制论、原生家庭宿命论就像毒品一样控制着孩子,同时告诉孩子,你的痛苦根源在父母。这些速成心理学让孩子不信任父母,处于无助、孤独、恐惧、绝望当中,这是很可怕的,对父母的信任是孩子信任社会的基础,继而心理失衡甚至反社会,及被这些心理学控制,孩子在这些速成心理学的洗脑下,对父母行为错误解读,走向恶性循环,可能严重到毁掉孩子和家庭。
别人眼中的你不是真实的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真实的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真实的自己。看着所有原生家庭都有原罪的武老师,和囿于心理困境急于找到出口和答案的人,都细品这句话。
古人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今天咱们且不将“小人”作卑劣之人的解释,而是拓展一下,形容细腻、敏感、多疑且玻璃心的人,如果他用自我的心理感知去揣度别人,观察世界,是不是眼中的别人才是自己的投射?
那么,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202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