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皮囊》有感
那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蔡崇达
这是一本带着悲伤的书,书写着蔡崇达自己的成长中故事和人,那个穷困,残疾,病患,悲伤,无奈的家,有坚韧,挣扎,努力,拼命,希望的家人,还有对神明的信仰寄托,对美好的向往。
整本书由14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着切不断的联系,虽然每段故事的主人翁不同,但是连起来就像是一篇短篇小说,都围绕着一个叫做生命的主题,作者用他朴素不凡的文字阐述的每个情节,都让人直接还原呈现出画面,那么的真实彻底,让人猝手不及又动容不已。看得到作者的不得不的成长与坚强。这是个历经沧桑的故事。
生老病死时,这是人性最真实的写照。可是,这些都是命数,所以我们都要坦然去面对。
皮囊这个词是从作者的外婆的妈妈---老太口中说出来的词。但也是这个老人一生以来一直秉承着的信仰。
这个顽固的老人,在别人眼里,是个冷酷的人,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的样子。自己的女儿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一点悲伤都没有;手指头断了,都不曾掉下眼泪,也很冷静地看着周围人的慌忙。即使到死了也很轻松地给人交代后事说,没有什么值得哭的,现在没有了这句皮囊,她的灵魂才可以来去自如地去看望子孙。
像老太这样99岁的老人,活着硬朗,不拘小节,看淡凡世的恬淡三观极其可贵,所以这个老人是可爱的,令人赞赏的。
“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人都是一副皮囊,我们的生命本身都是轻盈的,只是被肉体和各种欲望所拘束所拖住。
这个老人,强大得,无所畏惧的,也是令人心安平静的。就像作者说的,在她身边,即使不说话,所有的烦恼疑惑无助悲伤,都会变成安静释然和踏实。
想起身边有些老人,有些老人被疾病缠身而痛苦下半辈子;有些老人被亲人抛弃而自艾自怜,有些老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坐等死亡等等。
人生百态,到老了会是什么样的,我不由而知,是富贵是贫穷,是健康是身缠疾病?
可是我相信更多人,更多地欣赏,那些看淡一切的老人,活着比较恬淡的。
外婆就是这样子的人,81岁的老人,活着硬朗,生性乐观。自己开辟着一个小菜园,种着各种蔬菜,每日闲来无事捣鼓自己的蔬菜,翻土,种菜,去虫,浇水……干着不亦乐乎,常常给住在附近的儿子,嫁到不远处的女儿家,骑着自己的小单车,送去自己亲手种的果蔬。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人里都拒绝她捣鼓这些,不让她走那么远来送,也担心她的辛苦和身体,常常叨念着让老人安心在家养老就好。可老人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没事做反而闷得慌,依旧做着这些事,不过家里人多加注意,也时常叮嘱老人注意身体,好在外婆运气一直都不错,身体也很硬朗,家里人也都住得很近,每日都能关注到老人的动态。
因为我家住得远,每次外婆来都能小住一段时间,每次一来,都会带上大包小包的蔬菜和水果,甚至她都会将她一直私藏起来的所有好吃的零食水果,都一并带过来给我们小孩子吃。每每看着我们吃着她的果蔬,跟我们讲起她种的蔬菜的故事,脸上都是满满的成就感。
外婆还有自己的信仰,像极了书中作者的母亲,在父亲离世之后,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会热衷于游走在各大神庙。外婆跟我们说过,她曾经也不信神灵,但是跟书中的母亲一样,偶然必然事件的发生,促使她们都对神灵有了敬重与信赖。
“发觉这个世界上有我一个人承担不了的东西,才觉得有神灵真挺好的。”
用我外婆自己的话说,就是愿意供奉菩萨,去化解一切自己化解不了的灾难,来保佑子女。身为潮汕地区的人,都应该对“圣杯”不陌生,那是由两块椭圆形的木块组合成,通常有什么疑惑需要向神灵示意,扔掷它来显示神灵的回答,正方两面是赞同支持,都是反面是反对,都是正面是不置可否。外婆会很虔诚地向神灵说出自己的困惑难题,然后抛掷圣杯来跟神明进行“沟通”。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过知识的洗礼,我觉得这种行为是迷信,也曾跟外婆争执过,结果被她呸呸呸了好几声,对着菩萨说小孩子童言无忌。
直到后来觉得,这是外婆的一种信仰,她相信有神灵保佑,只要不会危害到外婆的身体健康就好。外婆对神明的信仰,也无非心怀慈悲,为家人求健康,求平安,为家人祈福罢了。那么让她去神庙诵诵经,拜拜佛,偶尔脱离下人世的烦恼,清净耳根也不错啊。
她只要开心健康就好了。
活着这个人世,我们都是一具具皮囊,怎么活,就看你怎么利用好这副皮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