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参加了著名心理学家陈默老师的亲子工作坊,老师幽默犀利,非常了解孩子,两天颇多收获,借此陆续分享给大家,也是一个自我总结学习的过程。
“无论在哪,希望你能过得好。”这是一句我们常常祝福朋友的话。而无论是自我奋斗还是想尽办法培育孩子也都是希望自己或孩子能进入“过得好”的状态。
那到底什么是“过得好”呢?陈默老师提出了这个话题。
在看下面内容之前,也请你思考一下:
让孩子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才比较幸福?或者说“具备什么样条件的人生才是过得好的?”
相信会有很多答案:
拥有财富,赚很多钱;
拥有能力、社会地位;
有价值,成为社会精英;
能做喜欢做的事;
被爱,有美满的家庭;
……
这么多答案也许能成为幸福的一部分,却不一定能成为全部。
这里,老师给予了一种答案——成为一个“神安心安”的人。那怎样的状态是一个“神安心安”的人呢?以下为老师的观点:
1、身心健康:
身体健康,是幸福的基础;
心理健康,具备能在环境里适应、呆下去的心理状态。
2、收入水平:
合适的收入水平,让自己心安,心安才能走高走远。,有不低于社会平均的收入可以作为心安的收入水平。
3、内心的愉悦感不仅仅来自他人的评价。
——自长愉悦感,自得其乐。能真正自得其乐的人,才能真正过得好。
父母如何做?
——孩子无论做什么,用“关心孩子是否能在其中有乐趣”替代“对外界评价的在意。”。
4、能欣赏自然美、艺术美,会为美而感动。
——让孩子拥有意识生命能享受美,活得像个人,而不是动物。
5、有助人的能量
——人在助人的时候会产生最大的心理和身体能量,会更好的抗挫折。
父母如何做?
——引导鼓励孩子多帮助别人,孩子就会具备迎战困难的能力。
6、独处时不焦虑,群处时也不焦虑。
独处能力——和别人没有链接时也依然保有存在感,拥有平和的心境。
群处能力——职场能力也是一种群处的能力。
父母如何做?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能独处的人一定有阅读习惯。(个人认为:除了阅读,让孩子拥有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帮其提升独处能力)
——孩子在群处中不作评价,不在意孩子在群处中的表现。(群处中不断评价孩子的表现,会引发孩子对群处的恐惧和焦虑)
7、有亲密的能力,能与伴侣亲密相处
——让孩子具备社会支持系统。
父母如何做?
——不断告诉孩子,心里要有别人,不断引导孩子主动和朋友分享快乐,分担朋友的痛苦。长大才会让他拥有支持系统。
8、愿意为人类奉献——人的存在意义
——有存在意义感的孩子能更加积极面对未来的各种问题。
陈默老师的这些观点给自己很多思考:
怎么才能让孩子未来“过得好”、“过得幸福”,更多的不是外界条件,而是内在作为人本身的精神感受和价值意义;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更多关注孩子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对待,而不是学习机器;
引导孩子关注生命的真善美,学会助人、合作,帮助孩子创造更多的生命意义;
关注孩子本身的状态、情绪、喜好,而不是外界评价,受外界评价左右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不是培育一个表面的社会精英,而是培育一个“神安心安”的孩子,”心神安宁“的孩子才有深层的幸福;
……
除了孩子未来的“过得好”是值得思考和指引的,我们自己呢?我们是否处于“神安心安”的状态?这些角度是不是也应该作为自己“过得好”的努力方向?
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清楚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寻找怎样的内在和幸福,该有怎样的生命意义,我们焦虑,心神不宁,因此在养育孩子上也是慌乱、茫然、焦躁的,我们没有强大的内在,所以会因外部评价惶惶终日,我们少了看到美的眼睛和心境,所以我们总是看不到别人的好,包括孩子的好。
所以,我想,应该从自己做起,去做那些可以让自己“神安心安“的事,让自己拥有”过得好“的能力,因为最终“心神安宁“的孩子并不是教出来,而是影响出来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