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冬天。
我去了甘肃,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
列车缓慢地驶过戈壁滩。
一小时,两小时。大半天过去,窗外一模一样的风景依然延伸着。
那片地方,杨柳春风,皆不度。可是,一个人走着走着,心就空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
我心中,最荒远的诗句。
风,卷起黄沙,与白云连在一起。
黄河的水,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
水在流,云在飞,一如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一座漠北的孤城,耸立在高山之中。
荒凉的玉门关外,寒冬的夜寂寂无边。
无数的人,与亲人告别,踏上了漫漫征途。
他们怀揣相思,吹奏着令人伤感的《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如此,日复一日。
笛声悠悠,响彻在寂寥的山野间。
其实,又何须如此呢。
当荒凉之地,当远别的人,被那片繁华世界遗忘,人总得接受些什么,来安慰自己呀。
这里,是玉门关外哪。
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们,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
关于这首诗,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曾记载过一桩趣事:
开元年间,一个微雪的冬日。
王昌龄、高适与王之涣,三人一起到旗亭小聚,恰遇梨园伶人会宴,并有诸位曼妙歌妓演唱当时的流行歌曲。
三人一时兴起,便约定以诗作被唱到的次数多少来评定高下。结果:
第一位唱了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第二位唱了高适的“开箧泪沾臆”,第三位唱了“奉帚平明金殿开”,仍然是王昌龄的诗。
待到压轴者出场,缓缓出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正是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
这便是著名的“旗亭画壁”!
大约四百年前,唐诗便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在失传。千百年里,不知道有多少首令人脱口而出的诗作湮灭失传。
今时今日,虽然人人都会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凉州词》,但,他遗留下来的诗作仍然令人触目惊心,只有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