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正式开始四年级新课教学,为了同三年级下册一单元所学知识进行连接,我们选择先上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第一课《让小车运动起来》涉及到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和探索小车运动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为了让教学目标更有效的达成,有以下几点反思:
1、实验材料。实验中,垫圈的重力形成对小车的拉力,使小车动起来,并且在后续实验中会多个、有规律的增加垫圈,所以,都要提前实验选择合适的小车和垫圈,最后我们选择的是爱牛套材力的小车和垫圈,试验多次,4-5颗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每次增加2颗垫圈,后续实验现象也比较明显。秒表选用体育秒表,数据能够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教材秒表测量数据只能精确到秒,在实际测量时误差较大;
2、垫圈个数。本实验用垫圈数量表示拉力大小,实验垫圈的数量都是根据上一步测出的“小车刚好运动起来”的数量来确定,再合理增加垫圈数量,形成一定的梯度,比如三组实验垫圈数量分别为5、7、9,同三年级下册《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中的实验不同,本课是对物体运动快慢定量的研究。在相同距离内,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再以此得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总结规律:挂的垫圈数量越多,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短,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3、数据处理。学生在重复测量后,每组实验至少获得了3个数据,在实验中,实验数据的选择有取众数(出现频率最高的数)、中位数(按大小排位居中的数)、平均数(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个数),考虑到实际情况,在三年级下册《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中,学生学过中位数的算法,因此,我们采用的是选取中位数,方便学生对数据的处理。教科书上采用的是求平均数,四年级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平均数的算法,但是对于小数的计算,求平均值的难度增加,不符合数学的学习进度,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4、涉及到多次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相互合作尤其重要,实验开始前进行合理分工:操作员、计时员、发令员、记录员,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数据处理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