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灯,三个人,一盆晒干的棉桃,扒开露出或黄或黑的的僵瓣。手里的窸窣声,和着老屋的墙角不曾间断的或长或短的蟋蟀鸣叫,是烙在心上不灭的儿时记忆。
对蟋蟀最初的印象也大抵于此,到后来便是在各类电视剧里,蟋蟀是王孙贵族手里的玩物。此外,并未想过蟋蟀有另外一番样子。
作者乔治·塞尔登笔下的蟋蟀柴斯特,温暖、友爱、并且懂得感恩。一次偶然听到的蟋蟀鸣叫唤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于是,这份感情被付诸于笔端,便成就了如此生动鲜活的生命。
故事源于一次偶然,一只名叫柴斯特的蟋蟀迷醉于腊肠香味的诱惑,跳进了野餐篮子,阴差阳错被带到纽约时代广场的地铁站,报摊玛利欧发现并收留了它,柴斯特还认识了活泼睿智的老鼠塔克和诚实内敛的猫亨利,于是,在他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故事。
小主人玛利欧全心全意地爱护着柴斯特,还专门为它买了精致的笼子。在它闯祸后,非但没有半点责备,反而挺身而出,承担所有责任。
老鼠塔克,第一次见面就分享了珍贵的腊肠。在柴斯特将钞票当做树叶吃掉以后,拿出了几乎所有积蓄。
一次派对,无意间使报摊失火,柴斯特没有用任何欺骗的手段为自己开脱,并满怀愧疚竭力想要为玛利欧一家做些什么。
于是,擅长演奏的柴斯特在两个好朋友的帮助下开始学习新的曲子。它的音乐才华终被发现。史麦德利先生称它是“小小的黑色‘奥尔甫斯’”。
一时间,柴斯特成为纽约最出名的音乐家,它的演奏使报摊的生意前所未有的红火。然而,此时的柴斯特并不快乐,它感到了深深的疲倦,并决定离开,回到它的康涅狄格州的老家。
主人玛利欧懂得它的欢喜与忧伤:“如果说它在这里不能够感到快乐的话,我倒希望它根本没来到纽约。”
整个故事以友谊、爱和责任为主线,这不正是我们所崇尚的优秀品质?柴斯特成名后的急流勇退,返璞归真不正是生活在这个浮华社会的浮躁的我们所欠缺?
正如《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的封底——《纽约先驱论坛报》所说: 这本书有一种纯粹、高尚的趣味,适合9~90岁的任何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