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凡人聊书
又读到一篇文章说,诸葛亮在管理上不如司马懿,不如曹操。
诸如此类文章近些年屡见不鲜,无外乎诸葛亮凡事亲力亲为,不光不利于蜀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导致蜀国最早灭亡,还害得自己活活累死在五丈原上。
关于这个看法,我不知道这些文章的作者出发点是什么,但真的有点儿看不过眼了,想好好说道说道,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连一个普通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而被我们后市几乎奉为神明的诸葛丞相却不懂。
诸葛亮为什么事必躬亲,一大把子事揽过来自己一个人干,不累吗?废话,傻子都知道累,但为什么还非得自己干呢?这得从诸葛亮出山说起。徐元直回马荐诸葛后还怕诸葛亮不肯出山,特地拐了个玩儿去找了趟诸葛亮,想着提前打声招呼,免得不给刘豫州面子,但诸葛亮是什么反应:
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
诸葛亮为什么是这个反应,下文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话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
关于诸葛亮的命运,司马徽也许早已猜到,而他口中的“其时”也是后来诸葛亮凡事事必躬亲的主要原因,隆中对时,诸葛亮将天下时局早已摸得一清二楚,当时天下还未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如果此时出山,必然得先帮刘备解决一大把鸡毛蒜皮的事,什么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西凉马腾,汉中张鲁等,这些人虽不是曹操所说的胸有大志,腹有良谋之辈,但在当时的势力范围也是相当不容小觑的,打仗不是解题,想到了,写出来就算完事,打仗又得定战略、排战术,又得调军队、待天时,要想拿下来必然会耗掉一大把心力,所以我猜想,诸葛亮应该是想等天下三分局势基本定下来再出山,天下既然三分,说明三方势力相当,谁也赢不了谁,但谁也不会轻易被打败,那个时候再出山,凭自己鬼神莫测的才华脱颖而出力压群雄,助一方(或者算定刘备会是其中之一)一臂之力,一统江山,还能落个匡扶汉室,千古名相的美名,那样才算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而在此之前韬光养晦,游游山,玩玩水,把身体养得倍儿棒好多活几年。但偏偏刘备此时来求,一躲躲不过,二躲躲不过,常言道,有再一再二,没再三再四,刘备毕竟是皇室后裔,屡次三番地拒绝也显得太不把人家放在眼里了,更何况刘备身边有关羽和张飞两个暴脾气在,万一出点什么岔子,自己连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都没有了,恐怕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子郁闷的事了,所以就算此时千万个不情愿,还是得去,而去了就必须得从鸡毛蒜皮的小事抓起,为什么?因为耽误不起啊!
至于诸葛亮不懂知人善用,培养人才,我也觉得并非如此,华容道为什么让关羽去守,还不是把关羽的脉掐了个准?试想如果让张飞去曹操还能活着回去吗?招降马超,关羽非要和马超比武,关羽的脾气想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清楚,但诸葛亮只消一封信就让关羽作罢;孙权诈亲,关羽和张飞跟刘备是拜了把子的兄弟不让跟,却让赵云跟去,这能说不知人吗?《三国演义》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少吗?至于善用,打了那么多回仗,诸葛亮的排兵布阵有人能挑出毛病吗?至于培养人才,五虎将之后关兴、张苞的战斗力比老子们差不到哪儿去,姜维的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要拿东吴的陆逊,魏国的钟会、邓艾比,陆逊、钟会、邓艾是靠培养出来的吗?也不要怪蒋琬、费祎无能,此二人论才能不比东吴鲁子敬差,这也是诸葛亮临死前推荐的原因,只是诸葛亮留下的班底再怎么强大,也架不住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啊,灭国这等自古以来负主要责任的都是皇帝,怎么到头来却都推给了当朝最大的功臣呢!实在错的离谱。
有些管理学的专家不主张诸葛亮事必躬亲的作风,我没什么好说的,但要以此小觑诸葛亮不懂管理,不会培养人才,那就让人无法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