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的意义,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胡适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这种说法跟鲁迅那句“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思想家都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个体自己去创造。
然而,今天我们要谈的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作为西方心理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立了著名的意义疗法,并帮助很多人更好地活下去。其遗珠之作《生命的探问》深刻传达了他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肯定。
本书认为:人类的生命存在绝对的意义,并且生活总在为我们提供让其充满意义的可能性。作者开篇就说,一切自由、真理和意义都依赖于个人做出并实施的选择。而这种观点正与前面提到的两位中国思想家的说法不谋而合,那就是我们不能空谈“意义”,而要用实际行动去体现意义。
遗憾的是,如今太多人深陷生命无意义的泥潭,以至于抱怨连连,更别提活成自己理想的模样。我平时比较关注教育新闻,有段时间总在媒体上看到“空心”、“城市蹲族”等词语,而迷茫、无所适从等更是不绝于耳……这些词语概括的人群主要是高校在读生以及一些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受挫青年。
说实话,媒体对他们生存状态的报道很让人吃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好不容易奋斗进了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却因为突然失去了目标,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于是他们变得精神空虚,生活痛苦。
至于那些因就业受限而拒绝融入社会的蹲族和放弃改变者,更是对当下和未来失去了期待。另外还有很多人,因为偶然遭遇的变故或琐碎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感叹“活得没意思”。
对这些现象深入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寻从未停止。尽管有时偶尔怀疑:既然我们的生命终究消失,那今天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对此,就让我们用弗兰克尔的告诫来为自己打消疑虑吧——我们是凡人,我们的生命和时间有限,我们的可能性也有限。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做一些事情,开发一种可能性,并且投入时间实现它,让它来成就人生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生命的探问》里,主要从两个方面向我们阐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意义的来源以及实现生命意义的途径。
这两个方面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又各自被分成了不同的层次,并且两个方面互相补充。可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切实了解生命意义的来源,也就不会认同它的实现途径;而如果一个人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实现意义,那么他便只会对生命存在意义这个说法充满怀疑。
关于生命意义的来源,弗兰克尔指出,追求快乐和幸福并不能为生命提供意义,反而是那些面对极端生存环境时,仍能坚持信念并且使生活更充实的人,能获得真切的意义感。
至于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主要有三种途径,它们分别是:1、做事、行动、创造;2、体验,如体验自然、艺术或者爱别人;3、面对不可预料的生命限制和困境,做出反应,接受命运。
一、生命意义的来源
弗兰克尔为我们展示了能给生命带来意义的事物和思想来源。他认为,对于生命有何意义这个议题,我们不应该是“提问者”,而应该成为“回答者”。
因为在人的一生中,生命会不断向我们发问,而我们需要给出答案。只有当我们能够一一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那么生命又会如何向我们发问呢?根据弗兰克尔的观点来看,就是生命会不断地给我们出难题。这些难题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会具体表现为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感情创伤或者中年危机……但是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更是代表着在生命中遭受无法弥补的痛苦,比如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
有时候我会思考,为什么《生命的探问》中的许多观点必须由弗兰克尔提出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因为在战争期间的那段经历使他时刻受到死亡的威胁,而正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的思考,才能带给人极大的启发和力量。
弗兰克尔强调,在人类的生命意义中,有很大的组成部分来自对“应如何面对命运”的思考与行动。
提到命运,人们常常会联想起两个词“命运的不公”、“无情的命运”,这些有关命运的修饰词,似乎在向我们透露:命运是残酷的,谁都不知道自己会遭遇什么。正如《少有人走的路》里说的那样:人生苦难重重。
毫无疑问,面对人生的苦难,我们会感到痛苦。但是这些被施加的痛苦也可以成为生命意义的来源。因为人的意志力和耐心都会通过遭受的痛苦得到加强。弗兰克尔说:痛苦是否具有意义取决于人类,或者说仅仅取决于经受痛苦的那个人。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些人对痛苦的反应是麻木的,他认识不到痛苦对于个人提升和成长的意义。于是他的选择要么是逃避,要么是沉溺,从而彻底放弃了让自己变强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白受苦”,属于毫无意义的行为。
二、实现生命意义的途径
既然已经明确人类的生命具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那我们该如何成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呢?《生命的探问》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作者也在多处有所提及。接下来,我们可以逐条对照,看看自己是否行进在通往人生意义的路上。
1、做事、行动、创造
想让一个生命体现出存在的意义,个体必须有所行动。因为只有积极行动起来,才能负起生活的责任。弗兰克尔强调“生命是一种巨大的责任”。
我们生来不是为了享乐,而是需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当然,每个人的个性不同,生命赋予我们的独特任务也不同。
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在做着不起眼的小事,比如保安、保洁、流水线操作工等,但是他们兢兢业业、勤恳真诚,同样能够活成大家眼中的一束光。还有的人从小立志高远,并且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努力,在生命历程中创造了巨大的成就。
就像袁隆平和吴孟超院士一样,虽然他们的离世让我们悲痛万分,但他们为事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感动着我们。而且可以肯定,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无数的追随者会以他们的成就和创造为基础,继续这未竟的事业。
也许这正是生命旅程的迷人之处——我们不知道生活将会对我们提出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当下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将会以何种方式塑造我们。
书里提到了一位被判无期徒刑的囚犯,其经历引人深思。他在被驱逐到魔鬼岛的航程中,遇到了火灾,于是被组织参加救火。最后因为救了十个人而被赦免。真是难以想象。
试想若这名囚犯在被宣判无期、放逐荒岛之时就已经认定生命和行动失去意义了呢?他还会在救火时发挥积极作用吗?恐怕不会。所以说,谁也不知道命运的拐点在哪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具体行动去回应生活中出现的每一道难题。
2、体验,如体验自然、艺术或者爱别人
行动并非赋予人生意义的唯一途径,不然我们就难以解释“某些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人”为何仍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和喜爱。弗兰克尔指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肯定。任何一个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都不应该以“是否具有生产力、是否对社会有用”来衡量。
所以,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时,我们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积极的行动者,还可以作为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来体现活着的意义。
热爱生命,就要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对大自然的神奇保持欣赏和敬畏心;对感兴趣的艺术形式有自己的理解和鉴赏力,这些都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生活的美好。
至于爱别人这件事就更好理解了。从小到大,谁没有过对某位特别的人入迷的感觉呢?虽然时过境迁,但那种压倒一切的强烈感觉终生难忘。为什么很多文艺片都在讲初恋故事?我想大概因为初恋正是人类对美好事物极度渴求的一个缩影。
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甚至会觉得,只要能够时时看到那个人——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做,这样的人生足矣。爱的本质让我们看到所爱之人的独特性和个性,而从这份独特性和个性中,我们同时感悟到了爱与被爱者活着的意义。
3、面对不可预料的生命限制和困境,做出反应,接受命运
生命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巨大的义务。生活中当然也有快乐,但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一位俄罗斯实验心理学家说过:通常人们经历的不满意的感觉会比快乐的感觉多得多。
就是说,磨难和考验随时可能在生活中出现。所以,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艰难和痛苦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锻炼自己接受这些。这的确很难,但我们要努力对生命说“是”。
《生命的探问》告诉我们,一个人感到疲倦,感到筋疲力尽,并不能成为他停止前进的理由。相反,一切都取决于坚持是否有意义,克服疲劳是否值得。
以前看过一张图,上面有两个人的对话:等不要紧,最要紧就是等得有价值。如今再看这段话,我很想告诉大家:累不要紧,只要累得有意义。
我们作为平凡的成年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估计没有人会说自己活得无忧无虑。疲倦乃至筋疲力尽的感觉,大家都体验过,当然并不限于体力劳动者。但是放眼看去,谁又不是一边奔跑,一边为自己加油呢?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弗兰克尔曾在著作中几次引用尼采这句话,在此我们同样可以说:知道为什么坚持的人,便能前进。
希望大家都来读读这本书,因为它在给我带来启发和力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我的行动力。虽然我一直坚持认为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活着就应该踏踏实实干事,毫无保留地爱人”这些方面践行得还不够彻底。
通过阅读与思考,我进一步理解了无论发生什么都对生活说“是”的原因,以及用行动创造意义的必要性。就让这种理念一路引领我们从生活点滴做起,创造属于自己人生的独特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