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介行业而言,房产和汽车绝对是两个让人艳羡的市场。
从市场规模来看:
1.房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额突破13万亿元,连续两年刷新历史记录。链家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存量房交易规模约有6.5万亿元,京沪两地的二手房交易额已达新房的两倍以上。
2.汽车。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年汽车产销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和3%。2017年,二手车交易量达1240.09万辆,同比增长19.33%;二手车交易额达8092.72亿元,同比增长34%。
这样万亿级的市场,当然会吸引众多企业进入,也有很多企业在资本的助力下,成为行业的明星企业,一时风光无二。但是把控不好,一不小心就能从空中跌落,摔得极惨。
比如,二手房中介平台爱屋吉屋,就是以“干掉传统中介”为口号,用O2O方式颠覆传统中介玩法。最初,它的确实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在2014年成立后的1年多时间里,其就实现了5轮融资,金额高达3.5亿美元,估值也很快攀升至10亿美元,号称“业内成长最快独角兽”。
但是这个传统地产中介颠覆者却已大家意想不到的速度陨落了,无论是官方网站还是APP都已停止运营。
登录爱屋吉屋官方网站可以发现,显示的是“一楼房东”,已无功能服务;爱屋吉屋APP,则显示“服务器迷路”。
没想到仅仅5年,这家颠覆型的企业就关门了。
目前爱屋吉屋所在公司满懿(上海)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法人发生变更,由梅虹变更为翟冠民,创始人邓薇已退出投资人行列。
此前有报道称,2014年年底,爱屋吉屋在上海拿下整租市场28%的市场份额,跃居第一;2015年,爱屋吉屋经过的房产交易额是400亿人民币,成交了超过2万套房。然而,从2016年开始,爱屋吉屋在房地产市场的份额就开始不断下降,最终以停运退场。
事实上,也是从2016年开始,爱屋吉屋的负面消息不断,被曝出“欠薪”、“裁员”、“降佣”、“关店”等一系列问题。
问题在于,曾“颠覆”中国的爱屋吉屋,为何会一步步走向失败?这样以悲惨结局结束的背后,到底做错了什么?
01
忽略了线下门店价值
链家、中原地产等传统线下模式看起来非常笨重,开店成本很高,但实际上这些点能很好的抓住周边的房源。对于非标品的二手房领域,抓住房源某种程度上就抓住了全部。
黎勇劲、邓薇缺少对传统产业的尊重,过于迷信互联网对线下产业的颠覆。
实际上,门店对于房地产中介而言至关重要。链家作为北京中介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这一时期收购其他城市中介公司,主要还是看重现成的门店布局与经营网络,可见对于房地产中介行业,面对面的线下服务依然是主流。
严跃进指出,房地产行业交易金额大,各类交易比传统零售交易更为谨慎,加上交易环节复杂,线下需要协调很多内容。此外,不动产的属性决定了“眼见为实”。这些特点决定了房地产交易,必须注重门店概念。
“各类通过互联网概念来试图创新的做法,出发点不错,但往往和传统的房屋交易和消费模式不太一样,这都容易带来很多风险。不能盲目迷信房地产中的互联网模式,而舍弃门店建设。尤其是在市场降温期,对此类企业有很大影响。此类企业拿不到房源与客源,会形成很大的经营压力。”
而爱屋吉屋的线上模式,忽略了线下,很容易遭遇“飞单”。即一些经纪人与房东“串联”,私下交易,爱屋吉屋甚至也得不到。
尽管爱屋吉屋后来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已经晚了。爱屋吉屋还陷入到先开店后关店的尴尬之中。
行业资深人士,薜荔房互机构创始人,房地产和互联网研究院院长相国良说:
“互联网中介模式,非但没有简化模式,原本一个经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被分拆成多个工序,反而增加了更多的人力成本。由于没有实体门店,网络中介需要用大量的地推人员和海量的广告推广才能实现中介行业最主要的信息收集,综合成本远高于门店从业者。”
此外,虽然门店产生了极高的成本,但缺少门店很难获得房东的信任与认可,因此也无法获得更多的房源。
事实上,时至今日,优先获得房源的依然是线下门店,在此基础上,再从线下门店转到线上。
显然,房源与客源对房地产中介而言是最为关键的。而爱屋吉屋团队因为纯互联网出身,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门店的作用。
到后来,亏损越来越多的爱屋吉屋为了企业能够继续坚持运营,还强制自己的员工“入伙”。
据该公司内部员工称,爱屋吉屋会要求他们签一份“合同”,不给钱的员工他们就立刻解雇。这反而更让外界意识到爱屋吉屋不行了。
所谓的互联网中介,并没有真正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房产中介行业交易流程,对于行业而言没有任何创新性可言,只是有一层互联网中介的外衣。
02
“烧钱”换市场难持续
爱屋吉屋最初的设想是,打破传统中介被线下门店“绑定”的重资产模式,用互联网模式搭建中介平台,降低成本,以1%的低佣金和更高效的服务流程,快速促成交易。
其宣称找到了行业的“痛点”:收费高、服务差、信息不透明。这样的模式在当时的资本市场里得到呼应,从A轮到E轮,爱屋吉屋只花了一年零三个月,累计融资3.5亿美元。
随后,爱屋吉屋开始一系列大动作:一方面开始补贴、烧钱换市场,2014年底,依靠“上海租客佣金全免”的补贴策略,快速拿下上海整租市场28%的市场份额,跃居第一。
随后爱屋吉屋在上海和北京上线了二手房业务,并进入广州、深圳、天津和杭州等地;另一方面,爱屋吉屋开始广告轰炸,2015年春节,由著名喜剧明星蔡明代言的爱屋吉屋租房佣金减半广告高密度播出。
但这样的场景只维持了一年,从2016年开始,爱屋吉屋在北京和上海的市场占有率均开始下滑。爱屋吉屋调整经纪人薪酬水平,并宣布放弃低佣金模式:二手房交易佣金增加0.5%交易保障服务费,并停止租客租房佣金免费政策。
与此同时,2016年上半年起,爱屋吉屋开始线下开店。2016年下半年,其在上海陆续开出了近50家门店。
然而爱屋吉屋的命运并没有扭转。据云房数据研究中心统计,2016年,爱屋吉屋在上海的成交量只有7109套,同比下降了近50%,排名也从2015年的第三位滑落至2016年的第八位。2017年,爱屋吉屋在上海的成交量只有1017套,同比下滑85.69%
一年时间即达到与成立十三年的链家地产2014年1200亿GMV的25%,而201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聚美优品GMV也不过30亿人民币。如此亮丽的数据,让曾经对二手房行业嗤之以鼻的风投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颠覆模式的潜力,也让还没搞明白背后逻辑的知名机构纷纷砸钱,据某轮跟投者称“找了好多关系才抢投到1500万的份额。”成立18个月估值过10亿美元史上最快独角兽就此诞生。
事实上,在相国良看来,爱屋吉屋的数据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
“2015年一年,爱屋吉屋预估全年总成交略高于2万套,总成交额约为400亿人民币。然而,数据背后的逻辑却是:爱屋吉屋从2014年不到3000名员工,2015年快速达到13000名,而如此庞大的队伍完成的400亿总成交额看似华丽,却不过是只需在上海北京两地卖掉2万套单套均价200万元的房子,即实现每人上半年卖一套下半年卖一套的最低水平目标。远非爱屋吉屋对投资者宣称的他们的效率高于同行数倍。”
爱屋吉屋的发展路径遵循了互联网行业普遍采用的先烧钱做规模,再考虑盈利模式的做法。
“互联网模式可以有变革效应,但很显然,那个时候,爱屋吉屋对消费市场过于乐观,最后发现消费者并不认账,烧钱模式也是难以为继的。”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
在资本寒冬下,投资者有可能择机退出,融资也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盈利模式上。一味靠烧钱模式生存的企业如何实现持续性扩张,如何保障充沛资金是个问题。事实证明,前两年,国内众多O2O项目关停倒闭,涉及洗车、外卖、生活服务、旅游、上门服务等多个行业。
相国良认为:
“干掉链家,颠覆整个中介行业’只是个噱头,爱屋吉屋不是一家为了改造行业而创立的企业,采用的不过是高薪高提成挖来经纪人、低佣金亏损补贴购房者所谓‘O2O创新模式’,这种操作手法和模式与赚钱后就快速卖掉的资本运作逻辑一脉相承。”
不仅如此,低佣金模式能否给购房者真正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则需要打个问号。事实上,在二手房领域,“好多快”才是购房者的核心需求,即买到最好的房子,提供最多的房子,最快买到房子。而佣金只是购房成本中很小的一部分,并不是购房者最关心的“痛点”。
在此背景下,2015年底开始,不少传统中介公司强调,不调佣金,不打价格战。给出的理由在于,若这个行业佣金都变成0.5%,经纪公司没钱赚,必然会选择炒楼赚差价,最终伤害的还是购房者,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正是因为在发展之初,爱屋吉屋采用了互联网企业常用的扩张手段——通过烧钱补贴来抢占市场份额。数年前爱屋吉屋刚成立时,正是靠“去门店+低佣金、高补贴”的运营模式快速抢占市场。而这样的举措,也让爱屋吉屋成为互联网房屋中介行业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但爱屋吉屋这样采用烧钱补贴的做法,为日后的陨落埋下了伏笔。比如就在2015年11月,爱屋吉屋因低佣金、高补贴的形式迎来“讨薪门”。据了解,当时爱屋吉屋拖欠员工工资人均2000元。
更重要的是,爱屋吉屋自认为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解决了房产供需双方的痛点问题,但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到。
简单来说,爱屋吉屋是想站在客户角度去“讨好”客户,让更多人能够买到称心如意的房子。但在中国房产市场供需结构不完善,甚至“畸形”的现状下,购房客户其实是没有话语权的。因此,通过高补贴去迎合客户并没有意义。
这并或许不是爱屋吉屋的错,而是整个中国房产环境并没有那么健康。正是爱屋吉屋暴露出了这个弊端。
包括爱屋吉屋在内的互联网房屋中介,其实都有必然存在的弊端——它们所服务的买方、卖方两端是不公平的。相比于其他商品,房产在国内具有更多特殊寓意,也承载着更多属性,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
如果将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意识、传统商业理念等用在互联网房屋中介层面,必然是不恰当的。或许,爱屋吉屋陨落将不是个例。
过去十五年,互联网主要涉足了传媒、软件、游戏和零售等行业,就是网络媒体、互联网服务、网络游戏和电子商务等,成为这些行业颠覆性力量。最近几年开始渗透更多行业。
在互联网浪潮中,传统行业也逐渐与互联网相结合。
比如,腾讯和阿里对手机支付的争夺,波及到打车软件。他们采用高额补贴乘客和司机,打车软件一下子迅速普及了,优化了出租车的调度服务,方便人民的生活;
一些著名建材公司也开始用互联网进行品牌营销;
……
几乎现在一切都离不开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的内核是“平等、开放、互动、协作”。而爱屋吉屋违背了互联网思维,它割裂了线下线上的关系。
曾鸣谈到,点线面体,是一种全新的战略定位思考方法。
点、线、面、体可以帮助创新企业理解未来竞争真正的核心是网络效应,怎么利用好网络效应决定了你成功的基础。
面,指的是大家通常意义上讲的平台或者生态型的企业,典型的例子例如淘宝。面的核心是要创造新模式的可能性,它要广泛地连接不同的玩家,换句话说,面起码是一个市场。
点是这个面上各种各样新的角色。比如说在淘宝上有很多丰富的角色,从卖家到给卖家提供物流服务、模特服务、软件服务,甚至是代运营服务的商家,这些角色都是淘宝这个面上的不同的点。
点是这个面上各种各样新的角色。比如说在淘宝上有很多丰富的角色,从卖家到给卖家提供物流服务、模特服务、软件服务,甚至是代运营服务的商家,这些角色都是淘宝这个面上的不同的点。
最核心的地方是,面要发展,就要给这些点创造生存跟发展的机会。淘宝能够有这样的大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如此众多的点在淘宝上都有了很大收入。一浪接一浪的人在淘宝上挣了钱,反过来推动了淘宝这个面的发展。
但是面跟点都不直接给消费者、给客户提供服务,所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把它叫做线,因为它连接了点、面和最终的客户。
一个典型的线就是淘宝卖家。淘宝卖家直接面对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但是这个卖家是依托淘宝这个面发展起来的,它能够快速地发展,甚至是轻资产地发展,重要的原因是它充分利用了淘宝这个面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基础服务,例如支付、物流、也包括后来的金融和云计算服务。
线是对传统B2C服务的超越和颠覆,但是这种颠覆是基于面打下的基础,以及面所赋能的点创造的更多可能性。
所以点、线、面是个三者共生、共同发展的结构,这也是为什么说类似淘宝这样的体系是一个生态的体系,因为这三者互相促进、互相激发。
所以这是为什么马云会在去年开始提出,阿里巴巴在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经济体概念,这些面互相交错融合,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升级换代。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经济体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基于网络效应的互联网时代,整个经济的组织方式: 面是其中最核心的,因为面会逐步演化成体,面支撑了繁荣的点,给点赋能。而线又基于这些点和面提供的能力,可以对传统产业管理的这种体系形成降维的打击。
那些比较出名的老牌服装品牌,与线上购物相比,线下门店没有太多竞争力。但是他们进行转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取得了比网红店更不错的效果。因为他们线下长期积累的口碑有很强的竞争力。
这也说明了,传统企业想要转型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不忽视线下门店的价值
2.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
3.不为了短期利益伤筋动骨
4.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根据自身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5.不在没有太大意义的地方,盲目“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