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存于与他人的联系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自卑与超越》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TA需要与别人建立联结,需要被关爱、认可、鼓励。内在小孩就像一个需要不断蓄水的杯子一样。有时候一点小情绪会让杯子洒出一点水,难过的时候有可能整个杯子是空的。当我们空杯的时候,我们不敢去尝试新的东西,即使去了,也只是鲁莽行事。即使长大了,我们仍然焦虑、粘人,甚至退缩、自我封闭。
但那些杯子蓄满了水的人却不一样。他们可以安慰自己,可以自己解决情绪问题,和别人有良好的联结,对自己和世界有积极的看法。毕业半年的独处生活,我学会了给自己“蓄杯”,主动找别人“蓄杯”,成为了更加自律的人,对世界的种种善举充满了感激。
通过独处和看书,我逐渐意识到联结的重要性。在我心情低落的时候,“联结,联结,联结......”这个词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迫使我做出改变。
于是我跑去和之前只有一面之缘但非常欣赏的小姐姐聊天。我们一起聊自己的过去,聊我们怎么改变自己的故事。一个多小时的交谈,我的内心充满了能量,藏在胸腔里的郁闷情绪泄了一大半。
但在这之前,我很难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和别人总有淡淡的疏离感,几乎不主动找人聊天,这或许跟我的家庭因素有关。我意识到,读书、培训,可以自己通过“刻意练习”提高我的思维逻辑,但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却必须需要别人的帮助。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从小到大,家里人需要终日为生计奔波,巨大的生活压力让他们无暇顾及小孩子的感受。家人之间的交流只有吃饭、睡觉、干活、生活费、学费.....即使我们一起吃饭看电视,也全程无交流,我们从不交流自己在工作或者学校有什么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即使生活在一起很多年,但对彼此,几乎一无所知。
读书的时候,我曾经不想回家而选择躲在学校宿舍里,即使回家只有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三四个月才回一趟家。因为家里氛围太“冷”了,我感觉压抑,我害怕。我以为,只要我逃离就好了。
但“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家庭存在的问题。但那时,我还在读书,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我完全没有影响力去说服家里人去正视这个问题。
但一个自身有问题的人去解决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所以我必须先把自己练强大起来,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毕业半年独处的生活让一直焦虑的我逐渐平静,或许,是因为与真正的自我重新联结了,让我有足够的能量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我经济独立了,能给家里补贴家用,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并能客观地看待所有问题。现在,我或许能改变家庭的氛围。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对于家庭氛围和联结的看法。颇受家里人重视的一个哥哥说看到后感触很深,也想跟我一起去改变家里的氛围,但一直都不知道怎么去改变。我跟他说了很多我自己的看法,最后,他在微信里跟我说:“虽然我是你的哥哥,但我真的要向你学习了。”
回到家,在哥哥的主持下,几乎二十多年来,我们第一次,真正地、完整地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感受。我们聊了很多话题:父母怎么顶住压力举债让孩子读书,孩子为何生大病瞒着家里人......
我真正明白到上一辈人承受的压力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却责怪他们对我们缺乏关爱。那一晚,我们有了自己的家族微信群,我感觉我们重新联结了。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游戏治疗师作者劳伦斯·科恩,在他的《游戏力》谈到“联结”,是这样说的:
“联结,是一种状态,它容易意会,却很难言传,我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要经历不同形式的联结。在婴儿期,孩子和他依赖的大人之间的联结,经常表现在一种‘目光之爱’:深深的彼此凝视,目光间流淌的情感,是相互归属和融为一体。无论童年、少年还是成年,我们与父母、手足、朋友、伴侣,都在不停地联结、断裂、重新联结。
当联结断裂到了极端,就会是噩梦般彻骨的孤独感、退缩并自我封闭以及对外界的愤怒甚至仇恨。”
有时候,明明身边有很多人关心你、照顾你,你仍然会觉得自己很“没安全感”,你不得已想去控制别人留在你身边,可是越控制越心慌,因为你和别人之间早已断了联结,双方用了错误的方式去修复联结。
重建联结非常重要,但为什么做起来那么困难?劳伦斯·科恩解释道,因为当人感到联结断裂时,他必然会经历诸多糟糕的感受,如恐惧、遗弃和失败等等。只有战胜了他们,才能重新联结。
[图片上传中...(image-29716f-1514876136473-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直面这些脆弱的感受,不断坚持去“蓄杯”,从浅层联结到深层联结,你与在乎的人之间的联结才会越发结实。
2018年,愿你我都能与在乎的人,与这个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结,过上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