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该体系超越了学科内容知识,它包含三层:第一层是教育目的,第二层是学科课程标准,第三层就是学期、单元、课时层面的教学目标。这三层目标需要具有一致性,即目标体系是教育目的(想得到)、学科目标(看得到)、教学目标(做得到)的统一。
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的关键技术是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和叙写目标。教师不能随意写目标,甚至不写目标。教师叙写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
课程标准是纲,我们教师必须把课程标准转化为课堂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条,用三维的方式写出来,并确保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可以达成这些目标。
根据学情,因材施教,将课程标准中的总体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学期、每一周、每一节课甚至课内的某一阶段。比如“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每个学段都接触到,每个学段的达成标准是不一样的。哪个学段要认识本体与喻体,哪个学段分辨明喻、暗喻与借喻,哪个学段赏析比喻句的作用……应该有有一个系统的计划。而每个学期、每一课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否则,一个“比喻”可能从第一学段将到第四学段,甚至高中阶段还停留在同一个层级。从小学到高中都问“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会感到无趣而低效。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仔细地研究课程标准,了解每个阶段的总体要求,将之具体化到每个学段、每个学期、每一课。前面不欠后面的账,当然,手也不要伸得过长,过早教学后面的知识内容,“种好自己的一份责任田”就好。
有些学校每个学年都要换老师,带毕业班的永远带毕业班,领导好像不放心其他老师。这样会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每个老师对前一个老师的教学情况不够了解,造成重复学习或者疏漏知识点。所以,建议学校对教师进行“大循环”,以便老师根据课标和学情具体确定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