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篇
参加我的体重管理的学员基本上都属于白领一族,又或是高管、企业主,这部分人群,可以说经济文化水平都属于中上的,然而他们的饮食质量却并不和身份地位匹配,有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1、一天到晚都离不开吃这件事;2、要么大鱼大肉,要么节食缺餐;3、注重所谓的养生,不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善;4、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这里面又分为几个类别:
白领一族,大多数是办公室工作,久坐少运动,要么很忙要么很闲,而无论忙或不忙,吃都是她们的日常,全天候的茶饮,各种养生茶,红枣枸杞茶、菊花罗汉果茶,普洱铁观音。。。还有上午茶,下午茶,各种零食,红糖枣糕,饼干果脯,奶茶甜品。。。中午食堂饭菜草草了事,或者外卖沙拉鸡胸肉,晚上外出餐饮食量超标,要么加班泡面蛋糕应付了事,或者干脆不吃。自以为健康养生的饮食,结果养出了肚腩、焦虑和失眠。
高管企业主,同样是久坐一族,但身体是僵硬的,脑子是疯转的,要处理各种事务,繁忙、高压,应酬是家常便饭,在外就餐几乎占据了90%的饮食比例,酒水烟草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无一幸免的大腹便便加三高,这一类学员,是典型的“不见棺材不掉泪”,能找我做营养管理,也是属于悬崖勒马了。
还有一类是家庭妇女,全职妈妈,产后肥胖,作为一名妇女,我也同样是过来人,期中的辛劳我是理解的,她们共同的问题是生活节奏不规律,多一餐少一餐,有一餐没一餐,节奏基本随孩子开启和暂停,营养摄入不足,严重的营养不良,抑郁、焦虑,睡眠差,属于过劳肥、压力胖。
最后一种是豪门太太,不愁吃穿,无需辛劳,确也正是因为如此,空虚、无聊,以食慰藉,甜点是最佳方式,睡到自然醒,早餐没见影,午餐随心吃,下午茶走起,法式甜点加美颜晒足地球朋友圈,晚餐婉言“太胖了要减肥”选择水果沙拉,夜了追剧宵夜熬出黑眼圈。。。
以上四种人群属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但大多数人对自己是不了解、不自知的。我在做评估时,听到最多的一句就是“我吃得很少啊,我也不吃肉的,健身房也去了,就是瘦不下去。”如果在每个人生活场景里装个cctv,大概就能知道自己每天都吃了什么,吃了多少吧。
你可能会惊讶于,这么些“不差钱”的人,为何还会营养不良,生活作息紊乱。但其实,有钱和懂生活并不成正比。
大多数人当身体出现健康状态时,考虑的更多的是“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
其实我们要做的,首先不是转换饮食,而是转换饮食心态。我们看似每天都在和食物发生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健康的,而是“畸形”的。
要生存还是要生活?
如果要和食物建立良好的关系,就一定不能以生存的心态吃,而要以生活的心态吃。要想清楚,为什么想健康?为什么而活?
民以食为天。人们对于吃的重要性的认识始终贯穿于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在旧时代,仿佛悠悠万事,惟“吃”为大,似乎生存就是为了“吃”。而如今时代变迁,吃变成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却反而吃不出滋味,吃出了祸害。
生活被吃占据了封面,变成乏善可陈,歌曲《卡路里》唱着“为了变成小蛮腰 天天提着一口气;为了穿上比基尼 ,吃草吃成沙拉精。这种“又想吃东西,还是很努力”的状态”,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共同心理映射。如今的我们,吃东西不为它的色香味,却只斤斤计较卡路里,多吃一点就要去拼命运动把它消耗掉,“越甜”的食物越好卖,不敢酸辛苦辣的活着。这是生存,不是生活。
只求生存的人不敢体验感觉和情绪,所以也很难得到健康。想要生活而非生存的人,不可能觉得鸡胸肉比鸡腿肉好吃,不可能觉得代餐比米饭好吃,不可能觉得保健品好过食物。想要生活而非生存的人,不会在和亲朋好友聚餐时做着计算卡路里这么扫兴的事。
如果我们麻木的生活,利用食物而非享受食物,最终只会把身体搞差,离健康越来越远。感知、品味食物,才是我们原本应有的样子。饱腹,可以活着;享受,才能生活。如果我们停留在生存的状态,会一直做出错误的健康决定,让自己的感知越来越退化,直到最后,只能活着。
生命的体验来自勇于肯定与相信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懂得体验感觉和情绪的人,才能为自己的健康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