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是我正式加入学生通讯社的日子。那时的我,刚刚大一,看到食堂门口张贴的宣传海报时,我的眼里只容下了两个字—稿费。没有想象中的壮志凌云,也并非是满腹才情,只是想着凭着自己还不算很差劲的文笔去赚点稿费。怀着这“不正当”的念头,在社团招新时我报了名,幸运的通过了笔试,面试,进入了学生通讯社这个大家庭。
到今天也就是2016年10月23日,学通社在北校区的分社成立将近一年,我在学通社也已将近一年。依稀记得第一次独立撰写学校拔河比赛新闻稿时的错误频频,弄错比赛结果导致稿子没能及时发表。那时的我开始懂得什么叫做新闻的“及时性”。一旦错过最佳时期,再怎么好的文章也没有价值。但相比写稿的失败,我更珍惜的是在这过程中一直引导我的社长。从我提出写拔河比赛新闻稿的想法开始,她一直耐心指导我,促成了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在接下来的写稿中,我开始慢慢变得得心应手,穿梭于各个比赛以及讲座现场,也曾单独采访过“学雷锋”的先进个人。一次又一次的写稿使我的撰写能力在不断的提升。在大一快结束时,我拿到了进社以来的第一次稿费,没有想象中的惊喜与雀跃,有的只是对自己一学期来工作的欣慰与充实。到今年,我已成为学通社北校区分社采写部的部长,除了自己写稿外,会审核部门成员的稿子,这于我又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求更加的细致和认真。回过头想想当初给自己审稿的学姐,一句句和我讨论琢磨,纠正我的错别字,手下的笔就会不自觉的紧了几分。
除了扎实写作功底的提升,在这里,我还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她们热爱写作,文字是她们书写人生篇章的一种形式。有今年才满十八的小的“可怜”的社长向红;有我们社的颜值代表王雪君,一个有主见的灵魂才女;还有“社宝”李林芳,她的每次发言都会成为我们经久不衰的笑点。每个月,我们会一起做一个热点事件的新闻议题,一起出采访,一起写稿子。 我们可能来自不同的系部,不同专业,可能有不同的年龄,但是我们有共同的爱好。这爱好让我们凝聚成“学通一家人”。而通过不同的人物采访,我们认识了学校里的“名人”。他们,是学霸,是学习中的佼佼者;是道德旗杆,是我们生活中的“活雷锋”。我们在采访中倾听着他们的励志故事,从中也让自己得到激励。
如今,学通社在宣传统战部的领导下也在日益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常务部、采访与编辑部、外联及宣传部三个部门发展到如今的新闻采写部、常务部、新媒体部、编辑部、宣传部、摄影摄像部、外联部共七个部门。学通在长沙师范学院已悄悄走过了十个年头,如今的学通,部门多了,人也多了起来。但作为北校区学通分社第一届元老的我们会记得,成立大会时青葱的我们,记住那时以及今后我们待过的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