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们对心理咨询师,有种很深的误解。
有人问:每次朋友找我倾诉,我发现给她的解决方案根本她根本不听,你们心理咨询师怎么看?
有人回应:你只要说,你是对的,然后一起骂那个王八蛋(如果有)。
站在朋友的位置上,这对的不能再对了。朋友就是即使理智上不认可,情感上也要跟他生死与共的人。朋友来找你倾诉,并不是要一个解决方案,更多的是,是希望在脆弱的时候,这份无处安放的情绪有枝可依。此时此刻,只需要扮演好一个可靠的陪伴者。
站在心理咨询师的位置,这不全对。
02
心理咨询师是个陪伴者,但这是种更加明智的陪伴。
我们很少会说「你是对的」。我们常常说的是:「我理解你在这种情况下会很生气」。
「你是对的」,意味着一种价值观被肯定,另一种被否定。价值观这么主观的东西,哪有什么标准去否定?「我理解你」,表达的是我很懂你为什么会这样,至于这样是对是错,我是中立的。理解让情绪得以缓解,中立让我们言行一致。
明智还表现在,我们不会回应具体的事件,回应的层面应该是心理的,恰当的时候,是潜意识的。有个人来咨询说,炒股亏了钱想不通,我该怎么办?我们不能回应他炒股的技巧,而要回应一个人如何应对压力,或者如何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明智更表现在,我们懂得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人不可以被说服,只能被引导,人不可以被改变,只能被影响。咨询师的每个回应,不是基于教育、说服或者改变,而且让对方看到自己没有看到的地方、优势和更多资源。
更高级的明智,是沉默。
03
「心理咨询师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话少」。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你一直在说话,当你说完最后一句话时,空气突然安静,你们大眼瞪小眼,满脸都写着尴尬。
为什么你会极力避免这样的时刻出现?
这是我们应对世界的方式决定的。我们将世界分解归类,放进脑子里,形成一个「心理范式」。当生活中出现类似物件或者事件时,我们调出「心理范式」进行应对。
如果出现一个全新的东西,是会紧张和焦虑的。把一只外星怪兽玩具,扔到你家狗狗面前,它一定会狂吠半天不敢靠近,而后再试探着行动,因为它心中没有对应于这个玩具外型的「心理范式」。
交谈的「心理范式」就是一来一往,或者始终有人在说话。突然的沉默是种全新的场景,而你确定它并没有危险,那么剩下的就是尴尬,不知所措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就是高明的地方。当一个「范式」断裂时,习以为常的预期将不可避免的落空,语言的断裂意味着思想的断裂、意识的断裂,此时此刻,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平常深埋在潜意识里的东西终于获得了冒头的机会,如果抓住这良机,可以把整个情结拖拽出来。
苏格拉底对此早已了如指掌,他用了一种与沉默不同的方式来打破「范式」,他的「无知」。
04
《会饮篇》对「爱」的主题进行天马行空般的探讨。
最后一个出场人物是「烂醉如泥」的阿尔基比亚德。「烂醉如泥」可以理解为压抑「本我」的「超我」已经醉倒,可以做一次放肆的欲望表达了。阿尔基比亚德不负众望,放肆地表达了对苏格拉底的「爱」。
阿尔基比亚德是「欲望人」的代表,他有种特别的激情,欲望着一切,包括对「知识」的渴望。他认为,他人有他所欲望的东西,于是他将这种欲望投射到一个理想对象身上,表现为爱。这个对象就是苏格拉底。
本质上看,这跟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移情」基本是一样的。如果咨询师按照来访者所期待的那样,给你安慰,给你知识,给你想要的东西。双方只是在玩一场预先排练好的戏剧。你来了,你哭了,你舒服了,你走了,仅此而已。
苏格拉底是拒绝投射的,他向全世界宣称「我是无知的」。用这种方式,他拒绝站到那个「被投射」的位置,而是反过来问你「你说的这个是什么意思」。不只是让「范式」断裂,他还使用大名鼎鼎的「产婆术」穷追猛打,直到对方回归到自己内心最深的地方,一切突然明朗。
05
我们常常会问,心理咨询应该是怎样的?
有人认为,应该知晓所有症状,对症下药,采取精细的措施步步为营。这有点像科学,因为他将人视为可以分解研究的「客观之物」。
有人认为,应该「无为而为」,按照「道」的规律让咨询自然发展,存在即是治疗。这有点像宗教,因为他信仰「神」的力量。
心理咨询,更像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东西。咨询师也许说很多话,但他心里要很清楚,这并非重点;咨询师也许很沉默,但他心里要很清楚,现在正发生什么。一切出发点都在于,如何让你成为人,如何让你成为你。
它陪伴,但不仅仅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