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林众草入秋荒,独有幽姿逗晚香。
每向风前堪寄傲,几因霜后欲留芳。
名流赏鉴还堪佩,空谷知音品自扬。
一种孤怀千古在,湘江词赋奏清商。
—— 明 / 静诺 / 咏秋兰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学家静诺的作品,我一个偶然间看见,便觉得亲切,因为诗风和我的很像,诗作也很清雅淡泊,而这位作者,连生平都没有留下,自然也没什么故事可讲,所以,今天就专心的品品这首诗,一起感受一下诗中的意境。
明朝,诗词已经开始落寞,大家都喜欢看传奇小说,听说书人讲故事了,而明代的官僚体制,也的确影响了诗词的,所以,明朝几乎没有诗词大家(唐寅也是被小说捧出的名气,诗词的整体水平确实还算不得大家),不过偶尔也会出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作品,这些好作品,却大多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落寞!
这首诗,题为咏秋兰,兰花,一向被誉为花中四君子,风姿清雅,是高洁孤傲的代表,也一直被世人用来形容人的品行节操,而秋兰,正经历西风的凌冽和秋霜的摧残,这样的背景下,兰花依然斗霜傲风而立,这咏物喻人的意思已经很明显。
起首两句,再次表明环境,连有树林遮蔽的草木都已经被秋风凋敝,可兰花依然迎风绽放,用独有的清幽秀美姿态散发着晚来的芳香。这秋兰,即便遭逢凌厉的秋风,总是傲然挺立于风前,有一身傲骨支撑,不惧怕,不屈服,霜冻之后,百花凋零,百草荒芜,而兰花却仍然保留着芬芳,这是作者对现实的写照,哪怕这环境再恶劣,我自品行节操不亏,等到霜雪之后,自然会留下清名在世间!
接着,引用《猗兰操》的典故,“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我觉得这里应该反用其意,现在时代不同了,所谓的名流都喜欢用佩戴兰花来标榜自己,藏在深谷中的的兰花是不会被这些人采到的,他们等待的是真正的知音,他们的品行节操不需要采兰而佩,也会传扬开的。
最后,借屈原来收尾,屈原流放湘江时作《橘颂》,孤傲清高的情怀千古传扬,屈原写下的词也被谱成清商之曲传唱至今,让人敬仰。这样的类比,让人不禁联想到作者可能也是因为性格孤傲,不合于时,甚至得罪权贵而被治罪流放,所以,这首诗通过对秋兰傲骨请芳的描述,阐明自己品格高洁不容改变。
咏物言志,以物喻人,诗中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经历,表明着作者生活的态度,作者以兰花自比,以居深谷而有知音为乐,不媚俗,不嫉恨,诗中只有清雅落寞,没有愤世嫉俗,也许,我们都该如此,放下心中的怨,恨,嫉,羡,享受孤独,品味寂寞!
——东篱若尘(文俊壹)——东篱说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