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红灯是小事吗?对很多人来说,这问题不言而喻,甚至不值一答,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但如果你现在问,我可能正襟危坐,不是,真的不是。
特里尔的顿悟
单位公出,有幸到马克思故乡德国小镇特里尔。走在整洁的街道上,一个现象引起我的注意。这里车开得也忒快了吧,不只寻常快,即使过十字路口,只要是绿灯,也是嗖一声一闪而过。
同事开玩笑,都是人少惹的“祸”,在中国人熙熙攘攘的,你开快试试?我认真观看,却看出点不一样的道道来。在这里,不管是驾车的人还是步行的人,都异乎寻常地遵守交通规则。我在路边看了很久,没看到一起车辆或行人闯红灯,即使对面没有行人或车辆。
天近黑了,十字路口旁边一栋二层小楼亮起昏黄的灯。我恍惚想起以往读过的一则小故事。大意是说一个老外即使没车也不闯红灯,问他原因,他说说不定哪个窗口就有一双小小的眼睛在看着他呢,自己不能为一时方便给别人特别是孩子带来坏的影响。
就是在那一刻,我顿悟了。为什么他们的车开得那么快,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国人遵守交通规则有足够的自信,没人横穿马路,没人乱闯红灯,他们为啥不能开得快一些呢?而共同的遵守规则,今天让你安安全全行路,明天让你畅畅快快驾车,一时等待换来的,不仅仅是公共效率的提升,更有难得的安心、放心、净心和信心。看来,这笔大账,老外算得比我们精!
坚持,还是苟且
也许人真的是群体动物吧,在国内,特别在北京拥挤的人潮中,要坚持不闯红灯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特别在对面没车或者旁边红灯已亮对面绿灯未起的档口,人们往往像合计好了似的,前挤后拥地往前赶,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急躁、带着精明。在这时候,仿佛一往无前一马当先的是英雄是好汉,而真正耐下心来等对面绿灯亮起的,反倒显得傻逼和另类。
骑自行车带女儿行驶在这样的大街上,我宁愿当后者。
女儿刚开始不理解,我让她观察,为什么会设置黄灯,为什么斑马线离停车区还有一两米宽的隔离区?
女儿很快有了答案,黄灯是为最后赶上绿灯的车辆或行人过得更从容,隔离区是让挤在斑马线旁边的人过得更安全。
原来,交通规则设计得如此温馨。但实际情况呢?
大多时候,身在黄灯区的人们是体会不到那份从容的,提前进场的人车让他们感受的只有尴尬和惊险;至于隔离区,哪里还有这个区域,心急的人们大多已跨过隔离线,不提前占领斑马线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十字路口大多不设置斜行线。不设置已经有人在斜行,真设置了,可能更乱上加乱!
我问女儿,大家这么急着往前赶,快了吗?女儿想了会儿,说这边快了,那边慢了。我问,我们是不是一会儿当这边,一会儿当那边,女儿点头。
没有秩序的前进,必然是今儿个初一,明儿个十五,急个一溜十三招,都没快成,反倒更慢了!
这里还没算安全成本和心理成本!
当女儿听说为了提前那几秒闯红灯发生车祸的惨烈以及被撞了还要负主责时,一个劲摇头说不值得。而我,是真怀念特里尔那安心、放心、净心而又对国民素质有信心的日子。
告诉女儿的四点理由
女儿认同我的观点,但真赶上上学校要迟到,仍经不住让我投入闯红灯的人流。我坚持着,宁可过红绿灯后撅起屁股猛赶。对我来讲,有可能影响的小孩不在楼上,就在我的身后。
我告诉女儿,规则不是硬梆梆的,很多时候都体现对人的关照。面对规则,不能只想着自己,还要想着别人;不能只想着眼前,还要想着长远。今天你对规则让步,明天规则也会让你受惠。规则范围内的自由,才是最持久的自由。
我告诉女儿,这种对规则的坚守现在很稀缺,以后会变得很寻常。就是因为今天有太多人看到了不守规则的恶果及不可持续,才自愿参与了法治与诚信社会的建设。现在提前适应,养成好习惯,比以后被动适应,改变坏习惯要好得多。
我告诉女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做个好品行的人,就是要从不闯红灯、不插队等点滴小事做起;违法纪的人,也可在说谎逆行贪图小利等方面看出端倪。只有把小事做对了、做好了,才能成就大事。
我告诉女儿,只要认定是正确的,不随大流也无妨,但对大流要给予足够的宽容和耐心。成功往往属于清醒而有所坚守的人,即使在身边,也有人会同你一样,坚守着规则,彼此欣赏。千万个这样的人在一起,就能汇聚成磅礴的力量。
想起在特里尔时那个来自东北的导游小伙,他说,他以后一定回国发展,也一定会教育儿女和他一样,不闯红灯。他说,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其实那时我就决定了,算我一个。亲,一起加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