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身反应法”,牵老师还想继续说说自己的看法。
中国人擅长认字,这跟学习类型有关。我是典型的视觉型学习者,除了视觉型学习者,还有听力型学习者和运动型的学习者(要是不清楚可以上网进行Learning Style的测试)。据说中国的教育模式最先淘汰的是运动型学习者,能上到大学的基本上都是视觉型学习者。
刚说到T.P.R可以解决最基础的2000~4000词,那接下来不常用的那5000词怎么办呢?这些词的使用频率很低,也不用费尽心思建立词义和思维之间的联系,直接背吧!帖子里面提到的是蒋争的英语词汇奥秘(258个词根、9000多单词)和俞敏洪的红宝书,这两本书我都没看过,也没怎么用词根来背单词,所以在这里没有发言权。
帖子里还推荐了一个语言学习软件:罗塞达石碑(Rosetta Stone),罗塞达石碑也是个很好玩的东西,是法国学者商博良成功破解古埃及文字的媒介,网站:http://www.rosettastone.cn.com/。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美国&加拿大的TV Show《You Can Cook》。
其实语言学是个很复杂的东西,牵扯到神奇的大脑,什么韦尼克区域、布洛卡区域啥的。之前在做字幕翻译的时候和小伙伴讨论过大脑哪个区域管语言什么部分,因为太复杂以至于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有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来说明“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区别:学语言好比学游泳,需要教练教授,而语言学类似于在实验室研究如何减少水的阻力。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成为游泳教练,还是成为阻力研究的专家。
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学习语言标准音的。如果想说出标准音,更应该听听多种口音,体会不同口音之间的差距,才能说出所谓的“标准音”(其实英语国家本身没有“标准音”这样的说法,不像我们的普通话)。像我自己听得出桂林话和柳州话的差距,之前去祖国的西北玩却听不出西安话和西宁话的差距——虽然桂林和柳州火车两小时,而西安到西宁火车要十一个小时;所以我既懂桂林话,也会一点儿柳州话。用语言学的知识来说,就是要有一定量的“输入(input)”才会有“输出(output)”。听多了不同口音,知道自己和标准发音的差距,才能发出标准音。
除了上面这些方法,我还记了一些诀窍,像练习时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进行辨音,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看电影和听新闻时可以提前熟悉台本,但看的时候一定不允许开字幕,这种训练方法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最管用,因为每次我都是忍不住瞟演员的腰部位置(因为那里有字幕)。还有一直以来甚嚣尘上的“任务型教学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相关的书看看。
关于看电影提高听力这项我还要啰嗦几句。我在家曾经和我舅讨论过看《老友记》能不能提高英语,这个在帖子里面有提到,大家可以看原文。我的收获是,除了提前看台本,选择什么样的片子也很重要,最好的就是演员一边说话一边做动作的片,这样既有听觉输入又有视觉输入;像《老友记》中很多镜头是大家坐在一起讲笑话,既没有动作配合,有时候因为文化差距你又不知道他们的梗,效果自然没那么好。
好了,中午才看完帖子,下午码了2000多字,估计看到这的朋友也很少了。最后附上T.P.R常用的练习词语,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上网找找,其实也差不多。有时候真恨自己是独生的,想找一个人一起练习都不行,有哥哥姐姐的感觉会不会好棒。
说回我们的“全身反应法”,狭义的范围仅仅局限于老师说一个词并要求学生用身体表现出来,但推广开来,在课堂上老师用身体语言来表示课堂指令,也算是对该方法的应用。
随着数字教学的频繁出现,我现在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边用手势一边说数字,为此我甚至把自己习惯性地表示“三”“七”“十”的手势给硬生生地改成规范手势了。
在零基础汉语课上,牵老师都会用夸张的身体语言来表达“跟我读”,说“跟”时用手指指向自己,说“我”时按住自己的心,说“读”时指向自己的嘴巴。
一些可以运用于“全身反应法”的词汇
General Body Movements:
stand up,sit down,walk,stop,turn left,turn right,turn around,walk backwards,jump,hop,bend over,squat,walk 3 steps、5 steps, etc..face ___ (face me,face the wall, face the door, etc.),lift up your right leg (left leg,right arm, etc.),lower your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shake my hand,kiss me (on the cheek!),make a fist,clap your hands,wave.
Facial things:
smile,cough,laugh,cry,sneeze,open your mouth,close your mouth,stick out your tongue,put your tongue back in,wink,blink,wiggle your nose.
General verbs you can use with objects:
where is,touch,show me,pick up,put down,put it back (return),drop,move,give me (give him),take it back,throw,catch,turn over(flip),put the _____on (under etc.) the ______,push,pull,lift.
kitchen table stuff:
cup,plate,bowl,knife,fork,spoon,napkin / tissue,dish,big roundserving tray,tray you’d serve tea or coffee on,table,chair.
kitchen stuff:
pan,oven,stove,sink,faucet,counter,cupboard,refrigerator.
basic foods:
flour,sugar,bread,tea leaves,coffee grounds,rice,nuts,yogurt,candy, etc.
drinks:
water,milk,juice,soda,yogurt(drinking),coffee,tea.
fruits/vegetables:
apple,banana,orange,plum,grapes,fig,dates,raisons,lemon,pomegranate,tomato,cucumber,zucchini,onion,carrot,eggplant,small eggplant,potato,garlic,parsley,lettuce,grape leaves,celery,mint,cabbage, etc.
说回我们的“全身反应法”,狭义的范围仅仅局限于老师说一个词并要求学生用身体表现出来,但推广开来,在课堂上老师用身体语言来表示课堂指令,也算是对该方法的应用。
随着数字教学的频繁出现,我现在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边用手势一边说数字,为此我甚至把自己习惯性地表示“三”“七”“十”的手势给硬生生地改成规范手势了。
在零基础汉语课上,牵老师都会用夸张的身体语言来表达“跟我读”,说“跟”时用手指指向自己,说“我”时按住自己的心,说“读”时靠近自己的嘴巴并做出喇叭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