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正确?该做什么才是良善的呢?是做自己想做的,还是大家觉得应该做的呢?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道德问题,大多数时候,当我们思考做一件事情是对还是错时,我们都认为自己是透过了理性的抉择,也就是说,这么做又良善,又合理。
在心理学里面,这被称为道德推理的心理历程(moral reasoning)。而所谓的道德推理,是我们使用有意识的心智历程,深思熟虑地评估自己的道德判断是否与跟其他人所许下的道德承诺相互一致,而这些承诺就是我们所谓的道德原则,例如是否该说实话、是否该保持某种行为等。 我们的道德判断,基本上是要考虑眼前的事情,当我在决定该怎么做时,是否与普世的道德原则相符。
举例来说,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做事情应该是尽量让自己越快乐越好,越少痛苦越好;但换了一个人,他可能认为环境保护很重要,即便必须牺牲许多让自己吃起来很快乐的食物,我们都应该为了环境而成为一个素食者。这时候差异就发生了,一个人想要追求极大的快乐,而另外一个人却想要透过某些行动来保护地球,这时两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判断就会尝试与自己的想法维持一致。而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要做的道德判断与推理。
大至人生抉择,小至日常琐事,都可能会面临这样的抉择,只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而已。就如刚刚上面所提的道德推理是指有意识地去想,如果毫无意识地就顺着自己的心走,这就有点像我们平常的道德习惯。当我们都依赖习惯时,就很难透过推理的过程中找到最符合自己原则的决策,所以有些人常常表现的缺乏变通,甚至只会遵循某种法则,却讲不出来为什么要这么做,让人有一种冥顽不灵的感觉。
每个人内心都存在一种法则,总是会寻求与自己原先保有的道德原则相一致的行动与决定,因为我们要避免认知上的失调,一种在经验上不一致所导致的不舒服感。也因为要避免不舒服,我们就会想办法寻求一致,当我们没有深思熟虑时,我们就顺着原先的观念;当我们进入深思熟虑时,就会想办法找到现在的决策与原先的道德原则相一致的地方,让自己在维持经验上的平和与没有冲突。
所以看似合理的道德判断,有时候背后的心理运作机制,是因为我们希望避免与过往内心的道德原则相互牴触,想要维持一致。深思熟虑的道德判断,有时候依然是根据这种内在不舒服的情绪所驱动,所以产生有系统的解释自己的作为,让自己可以说服自己这样做是因为如何如何,这样才能维护自己过去的道德观。
我们内心渴望舒适的感受,避免心理的痛苦,想尽办法通过推理去合理化自己的决策,让自己的道德得以维护,所以道德的判断时常不是为了发现事物真实的样貌,多数时候是为了避免自己内心不舒服的感受,而这种趋利也常常凌驾于真正的理性思考上。
这并不是什么错误的事情,这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需要知道,身为人类确实很难用纯粹的理性去推断一件事情的对或错,任何道德与对错的判断往往受到我们过往经验的影响,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时常臣服于自己的过去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