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是围绕自己的感觉而建立的,假自我是围绕他人的感觉而建立的,说的通俗些,真自我是为自己而活,不去做随从者,不去做二手人,关于真自我的书籍,我推荐安兰德的《源泉》-去做盗火的人,让这个世界充满光明,即使没有人感谢你,但是火种也可以温暖你。假自我是围绕他人的感觉而构建自己,或者说围绕着社会对你的期待构建你自己,在小学做个乖孩子,到了中学不逆反,到了高中认真学习,到了大学不做出格的事情,上了社会成为一个忠心、尽职的员工,好像这种模式只能成为一个员工-这就是假自我,一个包裹着制式外壳且限制灵魂的自我,这样的灵魂很难发现什么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因为,生命的意义是活出自己。
文中提到,在婴儿时期,如果父母围绕着孩子的感觉而不是自己的感觉抚育孩子,一个孩子的真自我就会被构建。我对此的一个初浅理解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哭了,父母就得过去,孩子想要什么就去满足,但是,这种认识是存在问题的,孩子的任性不就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了吗。所以,这种围绕着孩子感觉而构建的真自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可能的一个理解是,父母只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对此予以肯定,但只是“流动而不成为”,而非直接给予满足,当然,也不横加干涉,即孩子不高兴的时候,父母理解孩子的这种感受,但是并不会因此去取悦孩子,让孩子愤怒的感受被动消失,同理,孩子高兴的时候,父母也肯定孩子的高兴,但也不会打击孩子的这种高兴,这就是围绕着孩子的感受,也是我认为的建立真自我的一个方法。
二、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在关系中展现,在关系中改变。6岁就是孩子性格定型的年龄,这种定型只是一个框架的定型,而不是不可改变,这种性格定型的前提为孩子与父母、与家里其他亲人在关系中的相处模式。
因为这种相处模式的形成,所以我们会在与他人构建关系时将自己的关系模式映射在他人身上,这也可以解释恋人之间为什么在刚开始相处的时候要去改变另一方,因为各自的内在关系模式想要在对方身上进行投射。当然如果一方被改变的话,那么就会达到第三个阶段,即在关系中改变,这种改变是顺从性的改变,此外,也有冲突性的改变,即双方的关系模式谁也无法影响对方,在这样的情形下,即发生冲突性的双向性的改变。
此外,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一个人与其周围环境所构建的内在关系模式去了解他,因为这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在其他事物上面的投射。以我自己举例,我的内在关系模式以“掌控”为主,对于宠物希望他们听我的命令,对于恋人也希望她征求我的意见,对于家人我希望我的想法会被采纳,而一个人渴望掌控感的本质是缺乏安全感,所以,他需要掌控来增强自己的安全感,这就是我的内在关系模式,且通过我与周围环境构建的关系模式,亦可了解我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