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两天我有一个朋友问我:“小楼,你读书快,你快告诉我XX书的结局是什么,我听听就行了。”
我很奇怪的看了她一眼,我说:“那你应该问度娘啊,上面对一本书的概括肯定比我专业啊。”
很多人可能都被问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或者你问过别人这样的问题。如果这是在你选书之前的困惑,我还能理解,因为你要看看这本书是不是自己的菜,然后看看什么时候要把这本书纳入后宫。但是如果你是另外一种意思,仅是想了解,借此证明自己已经看过了的话,那别人口述,还真不是什么好路径。
我就在想“合着来您看书就是为了知道结局啊”。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度娘真是个好去处。里面你知道的不知道的过程,都会让你了解清楚。
有的人读书可能还有另外一点,看书就是为了看书,翻译一下就是:证明你自己看过这本书了。后来,我研究了一下,如果对自己不喜欢的书,但是你觉得大家都看了的书不看的话显得自己好像不懂,一般我们就会选择询问别人。想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有用另一种方法,就是看书评。当你把这本书的正面书评和反面书评看了几篇之后,那你对整本书的脉络以及结局就理的差不多了,然后你久可以面对别人的侃侃而谈。
我们有多少人打着爱看书的名义,疯狂的买书,然后把它们束之高阁。我们总感觉这些书买了好像就代表我们看过一样,即使连目录都没翻过。如果这样到真不如看看书评、刷刷微博、找找度娘看看。
(二)
对于我们不是很想要深究但是大众都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要去了解。就像之前接触一个客户的时候,谈到了《芈月传》。对于这类跌宕起伏的情感大剧,我一向是观望态度敬而远之的,而且我比较更倾向于还原历史。因为对秦朝比较感兴趣,所以对这段历史稍稍有点了解。
客户说:”芈姝其实挺可怜的。”
我说:“是啊,唯一的儿子也死了。”
结果客户问我:“她儿子死了吗?什么时候死的?被谁害死的?”
我心想:昨天还听别人说更新到50多集了,这公子荡还没死呢!
我说:“额,应该快了,是自己举鼎死的。”
所以,你看对于自己不感兴趣但是你的客户群体可能有兴趣的话题好像你也得知道,那么度娘和看书评、影评、剧评就因该是你很好的选择啊,这种快餐文化也未尝不可尝试。
(三)
很多人都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这句话绝对没错,但要看你怎么读。读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思考,我们记住一本书并不是全部都记住,而是打动你的段落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情节。走心的阅读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如果可以,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写感想、做做笔记,哪怕只有一句话,也是对思维的开拓。把一本书从头到尾看一变并不一定叫读书,也可能叫浏览。读书本就是享受和思考的过程,不要急着把它读完,而忽略了中间的美好。如果你对这本书没思考过,其实也就相当于没读。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读书为什么要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能向自己证明你读过这本书、也只有思考看书才能和自己有关系、也只有思考才能达到看书的目的、也只有思考才能修身养性、增强底蕴、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读什么不重要,读到哪不重要,读几遍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读一百本经典,不如一本经典读一百遍。
所以真正的的读书,其实是思考。但我们开始思考时,读书才会变得更有价值。书只有思考了,才能藏在你的气质里。
思考的过程,是和自己产生链接的过程。如果不去思考,也许这本书就相当于没读。
选择一本书怎么看,取决于你对这本书得看法。如果仅是不得不了解,可以看看书评等第三方渠道了解信息。如果是选择要看的,就一定要思考、揣摩。
思考可以用我们常用的拆书方式:
R:书中触动你的原句;
I:自己理解的这句话意思,用自己的话阐述;
A1:链接自己的过去,是怎么做的;
A2:以后自己要怎么做。
如果是看人物发展的书籍,可以从作者写作的背景、人物形象、故事背景等去了解此书。有兴趣的话甚至可以把自己带入到情节中,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做。
这应该是看书的正确打开方式。希望我们都不辜负看书的美好时光,不纠结于是否已经看完、是否已经结局,只单纯的享受读书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