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来无事,想起今年上半年买的几本书,一直都没怎么过看过。于是,拿起其中一本《游园惊梦》。
之前读过几页,但我还是决定重头读起。想着能够认真静下心来去读。但奈何“劣性”根早已深种我心中。不妨直说,我读书自小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过一遍。基本一本书下来,我就记得故事大概。因此,刚开始虽提醒自己要认真看,但还是有些过急了。
所以,文字对我来说,不过是文字罢了,它没有什么特别吸引的我,反而有的时候,我还对它产生“厌恶”的心情。每当要写作文,论文,报告什么的我都头疼。我的脑子空空一片,语言什么的完全毫无头绪啊。
读《游园惊梦》时,由最开始的些许“不耐烦”,心里想着:它只是我给自己安排的阅读任务罢了。到后来,把它放在我枕边,成为我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呢?实在是因为张晓风大大文笔啊,我想不到什么很贴切的词汇,就姑且用妙笔生花吧。
其中一篇《动情二章》中写道:“我一再伸出竹杖,像温度计,不,也许更像古代郎中,透过一根丝线为账幕中的美人把脉,这大屯山中,也容我以一截细竹去探究她的经脉吗。竹杖在滚沸的泉眼中微微震动,这是五十年前留下尤为平缓的脉搏吗?而眼前的七星大屯却这般温婉蕴藉,芒草微动处只如一肩华贵的斗篷迎风凛然。”
就是这样的文字开始让我思考了:文字对你来说真的只是文字吗?!你看看,当你读的时候文字不是化成一幅一幅生动的画面了吗?是的。就是这些短小的篇章直击我心灵,让我意识到了文字所承载的含义。
记得高中历史书上有过这样一段话:文字的出现(后面还有一些我实在记不清了)是人类文明的形成标志。当时就完全把它记下来,应付试题用。还有,看鲁迅简介的时候,他选择弃医从文,当时是有困惑的。现在渐渐明了了。
中国传说中说仓颉某日走在森林的小路上,瞥见了动物留下的足迹,于是乎,字就这么诞生了。从那个时候,字在历史中就充当着重要角色:不仅记录当时的社会种种故事,还承载着情。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总结一生。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叹官场的不顺。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怅然战争的创伤……
偏偏我眼瞎,以前没意识到,就因为它们被冠上了“高考”的名号,我从来就是背背得了。现在想想,真是感到羞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