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几遭杀身之祸,几经周转庇护才得以流放至湖北黄州。《记承天寺夜游夜游》就写于苏轼被贬时期。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如是说也:“(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现代散文家梁衡跨越时空观澜艺术:“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长文短教不易,短文教得厚重亦是难题。《记承天寺夜游》仅有84字,却内容精致、丰富,结构的灵动。不但有“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一个段落集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起承转合,起伏有致。在表现手法上情不外露,尺水兴波,特写镜头,意蕴丰厚。字美,词美,句美,篇章之美,层次之美,描写之美,表达之美,情感之美,美不胜收。四十分钟想要把这篇文章讲透,学生学透,何其难也!姚姬传与陈硕士书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读,是学文言文,走进作者的必有路径。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余老师提出三个学习任务:“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三个任务相互独立又层层铺垫。“有味朗读”夯实“有味分析”、“有味欣赏”的基础。读不透,分析和欣赏无从谈起。那要怎么读?怎么设计朗读活动呢?
欣赏之前要先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 第一板块——“有味朗读”学习活动中,余老师提出“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四层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深入文本,整体感知。欣赏是了解的成熟,“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都寓有欣赏。” 所以在第二板块——“有味的分析”中,余老师提出将课文进行变形的话题:“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学生自选角度,激活思维,探究分析。学生普遍能分把文章进行三分,个别学生发散思维也能四分。余老师顺势勾连《一步再走一步》和《狼》,都是先讲故事,再说议论,从一篇到多篇到一类。“叙事、抒情”二分法;“记叙、描写、抒情”三分法;“起、承、转、合”四分法。《记承天寺夜游》文本分层水到渠成,朗读和分析浑然天成,学生易学、乐学、习得文本分层规律,而这信手拈来背后是教师深厚的积淀。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余老师把他的课堂、他的教学、他的教研、他的写作都雕成一座座伟大的雕像。这其中有诗心,更有匠心,我们唯有模仿登门,才是对余老师最高的致敬。
附余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一、熟悉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 《苏东坡传》第16章)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生齐读
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
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同学们再试试。(生齐读)
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
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师:好,我们最后来读一遍。(生齐读)
五、有味的分析
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生无措)
师:现在我要为难一下大家。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
师:同学们交流一下道理。
生1:我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里写作者邀请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写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抒发感情。
师:有道理,但你这个会有人跟你商量的。
生2:我也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邀朋友赏月,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感受。
师:好的,你的看法与那位同学的看法有点不同。
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是叙事,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中庭”邀人赏月。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我很喜欢你的发言。我提出一个假说,将你的四部分合成两个部分,你想想再告诉我。
(请生3坐下。)
师:你们学过《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两段,一个是故事,一个是议论。《狼》共5个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议论,凡是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分为两部分。
生3起:我想了一下,两段可以这样分,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这是记叙事情经过,最后一句是发表议论。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把这样的词眼读一遍:
幻灯片展示:
叙事、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
起、承、转、合
六、有味的赏析
〔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学生思索。师:好的,同学们之间还要继续地交流一下。(片刻)
师:请同学们发表“课文观感”
生:我觉得“相与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
师:很好,谢谢你看得这么细微的地方。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
师: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生:我认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字笔锋一转,表达了一种失落之情。
师:这位同学发言的优点在于他运用了术语――笔锋一转。
生:――
师:他看到了一个更深沉的问题,不仅看到了作者的处境,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这也是言之有理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小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