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自己的一个理解。当步入互联网时代中,自己会理性的去分析一件事。而不是用感性去控制自己的一些思维。行为举止是自己大脑所控制的。基于你是什么身份去做什么事情。
在我们一个产品中,我们都要去思考五点。
1.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目的)
2.产品期望得到怎样的成果?(目标)
3.谁来使用这个功能?(目标用户)
4.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这个功能?(用户需求)
5.如何让他们都来使用这个功能?(将业务目标转为为用户行为)
在我理解一个问题或者追求一个答案的时候,我也会分成这五步。
设想一个场景,你刚来一个新公司,同事a跟你讲老板的坏话。
一般你会想两点,1.她为什么跟我讲老板的坏话?2.她说的话可信吗?
然后你会深入思考这两点。当我用我工作中的思维去思考这件事,如下:
她为什么讲老板的坏话?(目的)
她期望得到什么?(目标)
我为什么是她的倾诉对象?(目标用户)
她对我说老板的坏话的原因?(需求)
我将第五步改为:如何应对或者说做出反馈(我的行为)
出于目的:1.可能是她对老板的不满,或者是她工作中的失职引起老板的不满而对她斥责。
出于目标:她想发泄自己的不满,并且希望得到安慰获得认同感。
出于目标用户:我是新来的同事,这点更让她好开口一些,或者以过来的人的身份来提醒我。
出于需求:会对我有一些影响,我刚来这个公司,并不清楚每个人的行为。她的“提醒”会给我带来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
出于我的行为:根据以上,最愚蠢的是对老板有所偏见。客观的考虑,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参与任何议论他人的行为。并提醒自己工作中的严谨。
虽然五步过于刻板,但更实质的意思就希望自己能多思考,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探究一种更深层面的东西。这种思维不仅在思考问题上,在一些学习上,也很有效。
不盲目相信他人,只相信客观存在的事物。毕竟,别人的感觉不是你的感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