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卷首语。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不幸的,生逢乱世,遍尝生活艰辛;他同时又是幸运的,在“命途多舛”的人生中,他与很多贵人相遇,并获得他们施与的援手。当仔细品读完马尔克斯唯一的自传后,在娓娓道来的文辞间即可感受到作家独特的人生况味和他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投注的情感。
1927年出生在哥伦比亚的一个海滨小镇马拉卡塔卡;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取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创作并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百年孤独》问世;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02年出版自传《活着为了讲述》;2014年于墨西哥离世。人生有涯,通过对马尔克斯一生生活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的梳理,尽管可以约略地理出他的大致的人生轨迹,但时间的记录是冰冷的,无法触摸到他从呱呱坠地到撒手人寰所经历的“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要真正体会和感受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只有步入他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的履历方可窥其一斑。
作为有十五个兄弟姊妹家庭中的一分子,马尔克斯身上并没有表现出超常之处,反而由于身体的孱弱,相貌的普通和智力的寻常成为父母无法放心的人。身处乱世,家道处在贫困的边缘,一家人的生活举步维艰。而由于是十五个孩子中的老大,他又被父母赋予更多的责任担当。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天性,面对长子,极富商业头脑的父亲凭借自己的商业才能做着各种生意。虽然没有做到风生水起的程度,但乱世中的挣扎和对命运的抗争,让父亲凭借着不放弃的精神苦苦支撑中。不过,男人拈花惹草的秉性,更加剧了他身上的负担。母亲是一位坚韧而又明事理的女性。为了大家庭的生活用度及孩子们的培养教育,她以自己孱弱的肩膀默默地承担着。母性的善良与宽容,让她在竭尽所能地照顾好己出的十一个孩子的同时,还用博大的胸怀去照顾和抚养丈夫在外风流之后留下的遗子。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入不敷出的生活,他们知道凭己之力无法改变现实,只能尽其所能地去应对生活。时代的瞬息万变对普通民众来说除了动荡与灾难,似乎没有给他们带去多大的益处。对于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他们只能艰难前行。
现实无法改变,但并不意味着对未来无所希冀。这种对未来投注的希望,更多是聚焦在孩子的身上。当然,家中的长子承担的更多。饱受贫困折磨的人,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摆脱贫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较好手段就是以学变身(当然,有这种思想的是处于社会的夹缝中的非最底层的阶层)。而在诸学之中,称得上捷径的就是学习经济和法律。正是在这种社会通识性认知的作用下,父母以极大的热情,用尽各种手段鼓励马尔克斯能够用心于经济和法律科。面对父母对自己强加的希望,马尔克斯只能疲于应付,而无法真正做到全力以赴。因为,在他的骨髓里似乎就没有根植下经济和法律的种子,或者说,法律和经济的种子在他的躯体里压根无法找寻到生根发芽的土壤。
也许是幼时受外公外婆所讲的千奇百怪故事的诱惑,也许是受到孩提时偶尔欣赏的图画小人书中故事和绘画的影响,马尔克斯的血液里已经潜移默化地被植入文学的基因。但迫于现实的压力,他只能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独自精心地打理,尽可能不让其凋谢枯萎。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在某种程度上都带有冥冥之中注定的意味,面对先天的命定每一个人都很难挣脱这种束缚。对马尔克斯而言,从自我心性出发,他是渴望按照自我的兴趣和所追求的生活程式度过自己的一生的,但现实的残酷让他无法实现内心的诉求。这里的现实,有父母对自己投注的期许,有现实生活的逼迫,有大时代环境的左右。不论从什么样的层面审视,相对于自我,马尔克斯必须放弃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既然命运已经安排好自己滑行的轨迹,他只能把真实的自己尽可能地包裹起来,带着面具在家人和社会面前消遣着人生。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并不是意味着面对客观现实我们无能为力。马尔克斯以自己的方式从小学到国立中学,再到大学始终以“半真半伪”的方式处理着学习与生活,自己与家庭,自己与周遭的关系。这种看似“伪装者”的身份扮演也是他在深谙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所选择的权宜之计。不过,不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马尔克斯始终没有忘记对内心深处埋下的那颗从事文学种子的呵护:广交文学界的大咖——专栏作家,报业巨头,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可以阅读的书籍,没有门类的设定,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戏剧。正是有了这些先期的积淀,才有了后来在文学创作中的井喷,才有了世界文学殿堂中那颗璀璨明珠的熠熠生辉。
纵观马尔克斯的一生,尽管人生充满劳绩,但他必须以自己的方式选择诗意的生活。这种诗意,不是田园牧歌式的,而是身处乱世,以一种睿智,以一种对生活和人生的参悟去应对。品读马尔克斯一路走来所品尝的酸甜苦辣,拘谨中有自我的放纵,内敛中有适时的张扬。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对马尔克斯来说,都是在无法改变命运被时代裹挟的情况下借以摆渡人生的手段。虽然做不到放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但能够从乱世中突围,在文学的殿堂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大智慧的彰显。不论是文学的虚构,还是现实的真实,对生命存在的个体而言,既然命运已经如此,只能挪步前行。(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