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许多家长会陪伴孩子写作业,本意是在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完成作业,然而,家长在陪伴的过程中常常有些不当行为,不仅没有帮助到孩子,反而成为孩子注意力涣散、作业拖拉的主要原因,因此家长需要留意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随时指正孩子的错误
孩子做作业,家长在旁边盯着的时候,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随时指出孩子的错误。这一本意是期望孩子能因此而节约订正作业时间的做法,往往却最浪费时间。
这道题确实做错了,他没有意识到,就已经进入了下一道题,正在写的时候被家长打断,指出错误,要求改正,其实是中止了他的思路,让他从正在做的题目中跳出来,进入上一个题目中。中止一个进程,进人另一个进程,再退出来,重新开始中止的进程,这中间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并且人脑不是电脑,不是只执行程序即可,人会因为中止正在进行的活动产生紧张和烦躁情绪,这些情绪也会影响学习时间和质量。
误区二:随时给孩子提出要求“坐直了,写个字东歪西倒,站没站相,坐没坐相!”
“发什么呆,赶紧做。”
“把那字擦了重写,写太难看了!”
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如果没有打扰,孩子往往可以有相对独立的一段时间,在自己的思维中遨游,这是知识不断内化的过程。这个时候,如果被家长随机打断,孩子的独立思考进程被中断,尚未打通的知识通路就会被阻隔。
他的学习知识的体验不是畅快而愉悦的,而是掺杂了许多被责备的情绪的,他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疲于应付各种可能的情况,哪里还能全副精力用于学习的内容上?
误区三:家长要求过高常常有孩子面对要做的功课,久久不下笔,特别是写作、画画、手抄报一类有创作要求的作业。
这类作业需要思考是一个原因,其实更大的原因来自家长过于全面的要求。“想起孩子刚学习写作文的时候,我和爸爸总是会纠孩子的字端正与否,姿势对不对,字词优不优美,被打击得太多了孩子不敢开始了。”这是一位妈妈在听课的时候对这个问题的总结。
有句话说,“先完成再完美”。让孩子先做,做出一个初稿之后,再来讨论如何修改得更好。这往往会让孩子更放松一“我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了”,完成的喜悦让孩子对自己有肯定,没有了“还没做完”的压力让孩子更专注,在这个基础上孩子更愿意精益求精,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让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那么前期的思考过程,其实可以和家长一起完成:你打算写什么内容?开头会是什么样?中间发展的部分打算写什么?最后结尾是什么样?
你打算做的手抄报是什么主题?有几个部分组成?在什么地方插图?周围做什么样的装饰?
让孩子把打腹稿的过程外显化,让他学会一边思考一边动笔,让自己的灵感锚定在纸笔间,在描述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表达。讨论过程结束,基本内容就出来了,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之后,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思考习惯,下笔就快了。
关于作业拖拉,下面具体说两个小技能:
(1)事前准备要做好如果孩子常有在作业过程中自我打断现象:或者翻书找字典,或者临时去削笔、找橡皮尺子等文具,或者不时上洗手间、喝水等,家长和孩子商量,请孩子列出来,都会有什么准备工作要做,可以列一个准备事项清单。
在作业开始前5分钟,请孩子先做好准备,并确认,在作业期间不再离开座位,不再做准备工作。
具体操作步骤:
①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准备工作有哪些?
②列准备工作清单(清单示范)。
③和孩子确定一次作业的持续时间(通常一至三年级可以是20分钟,四至六年级可以是25分钟)。
④记录当次作业孩子的完成量及当天作业需要多少个持续时间完成。
⑤作业完成,与孩子回顾当天作业过程的收获及可能需要调整的地方。
(2)会做与不会做的题目分开处理常常有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因为有不会写的字去查字典,不会做的题去问一问,结果一查,查了半小时,顺便看了别的信息,或者一问问了半天,顺带聊点别的事,作业自然完成得很慢。
让孩子在作业前先浏览题目,把会做的题圈出来,先完成,不会做的题在最后统一完成。这样不仅帮助孩子提高作业完成效率, 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审题习惯, 高考答题能力提前get!
具体操作步骤:①和孩子一起看看当下要做的那一门功课,把会做的题圈出来。
②用(1)中介绍的方法,在做的过程中不受任何方式的干扰,把会做的题完成。
③一起研究不会的题目,看看最快需要多少时间可以把不会的题完成。
④回顾不会做的题目,请孩子说说收获。
孩子拖拉,很大的原因是没有掌握高效学习的技能,没有机会体验高效完成作业的喜悦感受。家长的任务不是指挥孩子,而是帮助孩子获得高效完成作业的喜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