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的性质,衰落的痛苦,复杂的爱国主义情感:间谍小说探讨了英国何以成为英国
说明一下,这篇文章是把《跟着<经济学人>学英语之三》的四篇连载里全部的中文翻译连接起来,成为《想了解英国,请读英国的间谍小说》此文的一篇完整的中文翻译。
想要更好的学习英文的小伙伴最好还是去看有中英文对照的《跟着<经济学人>学英语之三》(链接:www.jianshu.com/p/407e77617338),但是只是对本文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看这一篇。
译者水平不到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点。谢谢!
很少有国家能在任何行业拥有像英国在间谍小说生产行业所拥有的那种压倒性的地位。间谍小说发源于英国,吉卜林的《基姆》中对英俄大博弈(见注1)中的谍战的详细分析和约翰·巴肯的冒险小说(见注2)开创了间谍小说。毛姆的特工阿申登的故事和格雷厄姆·格林创造的“格林国度”,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间谍小说领域内的领先地位。之后英国又创造了全世界最著名的两个间谍:风度翩翩的花花公子詹姆斯·邦德和虽然被老婆戴了很多绿帽子但依然理性深沉的乔治·史迈利(见注3)。说到史迈利,本周他刚刚重新出现在新书里(见注4)。
为什么英国的间谍小说如此成功?一大原因是英国的特工界和文学界之间有一扇旋转门。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大鳄曾经从事过间谍工作。比如毛姆曾经打着追求文学的旗号被派去瑞士进行间谍活动。格林曾经为情报部门工作。邦德系列的作者伊恩·弗莱明和史迈利系列的作者约翰·勒卡雷都当过间谍来谋生。军情五处1992年至96年之间的处长斯蒂拉·利明顿女爵士,退休以后开始写作间谍小说。看起来特工部门不像是一个国家机关,倒更像是一个创意写作学校。
另一大原因是英国发生的真事远比小说更离奇。“剑桥间谍”(见注5)——金·菲尔比,安东尼·布朗特,盖伊·伯吉斯,以及其他人等——他们的故事是如此不真实。一个苏联间谍打入军情六处的高层(菲尔比,他也曾在贝鲁特为《经济学人》杂志工作);另一个苏联间谍甚至成了女王的艺术顾问替女王管理她的照片(布朗特);平时掩盖身份;危急时安全叛逃至苏联;还有在人群中无比扎眼的人物比如伯吉斯,私生活极度混乱且永远处于醉酒状态。
然而英国间谍小说的成功还有一个更为深远的原因。间谍小说是英国小说里最具典型性的一种形式,就像西部小说是美国小说里最具典型性的一种形式。英国最优秀的间谍小说家们之所以优秀,正是因为他们运用这一文学形式来探索英国何以成为英国:对机密性的痴迷,国家体制的性质,帝国衰落的失意以及复杂的爱国主义情感。
机密组织就像蜂巢一样遍布英国的各个部分,特别是在公学(见注6)和牛津剑桥。比如在伊顿公学,弗莱明上学和勒卡雷曾经任教的学校,男孩们都穿着燕尾服,把他们的老师叫做“鸟嘴”,把他们的学期叫做“半期”。沃尔特·白芝浩指出(赞同地),英国在治理国家时采用了双重手段。国家体制依赖于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卓有效率的部门在幕后管理,另一方面是庄重严肃的部门在前台向民众表演。
英国人习惯于戴上面具以隐藏他们真实的自己。在白芝浩所说的政治舞台上,他们穿上不同的衣服以扮演不同的角色,紧闭嘴唇以掩饰他们的感情。勒卡雷(他的真名是戴维·克伦威尔)因为羞于他的父亲是一个职业骗子而学会了在学校里扮出一副勇敢的面孔。格林在伯克姆斯特德中学上学的时候曾经为他的父亲,也就是该中学的校长刺探学生的秘密,因此学到了很多间谍大师的艺术。
英国的政府机构不仅仅是一个出产机密和谎言的完美机器。它也盛产特立独行者和格格不入者,而这类人在情报世界里生根发芽欣欣向荣。体制中人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平和稳重的循规蹈矩者,他们永远依据规则行事;特立独行者,他们破坏一切规则然而却被容忍,因为他们同样是组织的一部分。第一种人被送去了外交部门,第二种人则被送去了军情六处。最优秀的间谍小说就像是露天市场里摆放的哈哈镜:通过对体制中人这一特质或是那一特质的放大和夸张,它们让读者了解到所谓的理想形式。
英国间谍小说的另一大主题是英国在地缘政治上的衰落。就像勒卡雷小说里的人物所形容的,那些时刻准备着“统治伟大帝国、主导世界潮流”的人们,怎么能够忍受生活在一个潮流被其他势力主导、国家机器只被用来提供社会福利的世界?弗莱明的小说里弥漫着对日渐“崩塌的大英帝国”和强大的殖民机器的哀悼之情。田中老虎(见注7),一个日本间谍,对邦德说,“你们不仅仅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帝国,看起来你们几乎很急切的想用双手把它丢弃。”勒卡雷曾经形容英国是一个“失败的社会主义被失败的资本主义所代替”的国家。他笔下情报机构的总部,圆场,正是这种衰落的活生生的表现:狭小,破败,散发着阵阵阴暗潮湿的味道,距离倒塌只是一步之遥。
那么为什么还要忠于这样一个已经搞得一团糟的国家和一个充满伪善的政府?勒卡雷笔下的叛国者们(正如他们的原型剑桥间谍们)选择背叛国家,不是因为金钱,而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转投于苏联。然而英国最优秀的间谍小说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这些小说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应对幻灭的现实,却恰恰是为了拒绝真正的幻灭。即使具有所有这些缺点,他们说,英国仍然是一群混蛋中最棒的那一个。邦德是如此热爱他的国家甚至于自夸说“英国菜是全世界最好吃的”。在勒卡雷最新的小说里,即使史迈利一直自诩其欧洲性,他仍然是一个英国绅士的典范。
情报工作为英国提供了一个通过在最高级形式的外交政策中脱颖而出,重新表现自己的伟大的方式。美国人有钱有势,但英国人有脑子懂得抓住机会不让美国人独享其美。菲里克斯·雷特,邦德在中央情报局的同行,承认邦德比他拥有“更广泛的联盟”。史迈利比他的美国“兄弟”更精明。英国间谍小说的核心秘密就是英国比它看上去要好得多。间谍小说家们一面痛心于英国的衰落和伪善,一面却得出英国人比其他人更聪明更有文化的结论。将虚幻的安慰包藏在一个幻灭的故事里:你找不到比这更英国式的东西了。
注:
1. 英俄大博弈,特指19世纪末英俄两国为中亚、中东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的利益争夺展开的一系列外交、情报和军事斗争。吉卜林的小说《基姆》就发生于这一背景下的印度。
2. 约翰·巴肯的代表作是《三十九级台阶》。
3. 不熟悉英国间谍小说的小伙伴们,史迈利就是电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里的乞丐。
4. 这里指约翰·勒卡雷上周刚上架的新书《间谍的遗产》。
5. 关于剑桥间谍,2003年的英剧《剑桥风云》( Cambridge Spies)就是专门讲剑桥间谍的故事的,另外2007年的美剧《冷战疑云》( The Company)中也有很多剑桥间谍的内容,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看。
6. 英国的公学一般都是寄宿的贵族高中,历史悠久,最著名的比如哈罗公学,伊顿公学。
7. 田中老虎是007小说及电影《雷霆谷》中的人物。
译者注:本文译自《经济学人》杂志2017年9月9日的白芝浩专栏。《经济学人》杂志上的所有文章均不署名。
原文链接:
https://www.economist.com/news/britain/21728650-nature-establishment-agonies-decline-complicated-tug-patriotism-spy
“本译文仅供个人研习、欣赏语言之用,谢绝任何转载及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译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担。本人同意简书平台在接获有关著作权人的通知后,删除文章。”